昙石山遗址先后经过八次发掘,尤以墓葬最为典型,有35座,随葬品都为实用器,墓葬者,是该遗址的居民,具有父系氏族社会的若干特点。
一是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昙石山文化的经济形态的显著特点是渔猎业占着与农业相等或更为重要的地位。从发掘中看到,有相当时间居住形成的文化堆积,公共墓地即在其居址附近;人们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并饲养家畜。农作物虽然没有发现,但从事农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具却发现不少,有砍劈用的石斧,有挖土用的石锛,有收割用的石镰、石刀和蚌刀等。这些工具当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反映当时人们已从事农业的劳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渔猎业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逐渐显示男子在生产中的威望。
二是婚姻形态出现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社会由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婚姻,并盛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在他们死后的公共墓地中,出现单人葬,或一对成年男女合葬,而单人葬占绝对优势,昙石山文化中的墓葬正与这种情况相符合。
三是贫富分化,产生私有制。男性墓中以生产工具作为随葬,说明生产工具已转为个人所有,私有制已经确立,男女社会劳动分工已趋于明显。
四是轮制陶器业的出现。只有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时期,才普遍使用快轮制造陶瓷。从昙石山文化中的大量陶瓷观察,显然已采用快轮制作。 陶灯
在第125座墓葬中,墓主人头顶放置1件陶灯。这件陶灯造型奇特,通高28.6厘米,腹衣,下半部为壶形,上半部为圆锥形。其柄与壶交接处有一椭圆形孔。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就已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灯,堪称“中华第一灯”。
颧骨
第137座墓主人为25岁左右的青年女性,其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颧骨块被称为“日本人骨”,日本人大部分有这块颧骨。日本文化不仅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连日本人种也要追溯到昙石山人。
上釉技术
在遗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这批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均施有青绿色釉,釉滴不匀,但它是中国商周时期最早的上釉技术。
提线陶簋
在第131座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罕见,敛口外有一哆口口沿,沿边有三组扉棱纹,沿上有三组小圆孔,每组6个小孔,显系提线用。
殉葬男奴
在奴隶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竖立坑中,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显系活埋时挣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
18件陶釜
在第131座夫妇合葬墓底下,发现1座墓陪葬陶器29件,其中大大小小陶釜18件,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也是罕见,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