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制作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领略了中国各地独特的美食及饮食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播出后的两个余波,让人如同观看了一场悲喜剧。一个余波是广州竹园竹升面店因亮相《舌尖上的中国》而走红,房东却坐地起价,房租涨了近1倍,店主被迫迁址经营,是为悲喜剧;另一个余波则是陕北绥德农民黄国盛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制售“黄米馍馍”而一夜成名,北京一家企业高调宣布用30万元请老黄代言,并请老黄夫妇到北京商谈合作事宜,是为喜剧(尽管此举让人感觉到有商业炒作的成分)。对于后者这出喜剧能否让人笑到最后,我是持怀疑态度,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或许有的网友会笑我有点杞人忧天,借助现代商业网络和营销优势,让藏在黄土高原深处,少为人知的“黄米馍馍”走向全中国,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事实并非如此浪漫。外地的朋友常问我:“你们陕北最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常常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要说陕北风味小吃,从北到南可以列出长长的食单:榆林的大烩菜、定边的炉馍、镇川的干炉、米脂的驴板肠、绥德的油旋饼、子洲的果馅、吴起的剁荞面、志丹的炖羊肉、子长的煎饼和绿豆凉粉、延长的原汁饸饹、富县、黄陵等地的软油糕……每种小吃都独具特色,但又似乎都不足以代表整个陕北。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到是触动了我的灵感,固然陕北各县都有自己特定的风味小吃,但有些东西却是陕北各地都有的,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中的诗句:“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新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歌词:“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其中提到的油糕,米酒和纪录片中介绍的黄米馍馍,权当陕北风味小吃的代表吧。在以前的陕北,油糕、米酒、黄米馍馍这些食物都是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好友时,或是婚丧筵席中才制作食用。当然,现在随处可以买到。这些风味小吃,对于吃惯细粮精米的外地朋友来说,尝尝鲜可以,经常吃恐怕难以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好多陕北风味小吃是用杂粮制成的。陕北是块苦焦的地方。沟壑纵横的土地资源,冬长夏短、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作物种植以谷子、糜子、高粱、玉米、荞麦等杂粮为主,小麦种植少且产量低。这也就决定了陕北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特点。粗粮细作,体现的是陕北人的智慧。一种粗粮,陕北人可以变着花样来做出各种美食。如荞麦,陕北人种植它,常常因为谷子、糜子等秋庄稼遭灾后补种的救灾作物,因为它生长期短,耐旱,耐寒瘠。可就是这不起眼的荞麦,去皮后的荞麦仁(陕北人叫荞麦糁糁),可以做成碗饦,配上麻辣肝,风味绝佳!可以做成凉粉,配上醋、辣油、蒜汤等调料,那个爽!可以做成子长煎饼,煎饼大如半个手掌薄如纸,卷上特制的菜或肉或豆腐干,再配上汁子,保管你吃了一盘还想再来一盘。把荞麦仁磨成面粉,吃法也多。如吴起、志丹等地的“剁荞面”,你看那巧婆姨们,双手握着约2尺长、寸把宽的特制剁刀,对着擀成圆形的荞面团挥舞着,刀起刀落,又匀又细的面条剁好了。一刀剁完,够三、四个人吃。浇上羊肉汤,汤鲜面滑。荞麦面也可以压成饸饹,搓成圪饦(西安叫麻食),再浇上羊肉臊子或羊腥汤,是绝好的美食!据说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陪外宾到延安访问时,就特地选了一碗荞麦饸饹。难怪陕北民歌中这样唱到:“荞面圪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荞面饸饹炖羊肉,哥哥是你赶不开的狗。”“羊肉臊子剁荞面,开店的婆姨赶脚的汉。”食不厌精,体现的是陕北人的豪放。这点外地的朋友要有思想准备。比如炖羊肉,陕北尤其是吴起、志丹等地吃羊肉,连肉带骨大块剁下来,大锅炖出来,大碗端上来。在这些地方你吃炖羊肉,确实要有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气魄。说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我到志丹去讲课。这是我第一次到志丹。我的一个学生要请我在他家吃午饭,而且很随意地说咱中午吃羊肉面。中午到他家,他告诉我他的丈人家刚杀了一只羊,给了他半只。我只当闲聊。开饭了,几大碗香喷喷的羊肉端上来。学生端给我一大碗羊肉让我开吃。我问:“你不是说吃羊肉面吗?”他说:“是呀,羊肉吃完剩下的汤里再捞面!”呵呵,我总以为像延安饭馆里的羊肉面一样,面条上放几块薄薄的羊肉。等我那碗羊肉吃完,肚子里那还能容得下面条呢!吴起、志丹当地人,都是这个吃法。所以陕北有些地方的风味小吃明显有游牧民族的遗风。比如延川的“掐疙瘩”,比如横山等地的“酥油泡炒米”。这也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欢迎朋友们来陕北,品尝陕北的风味小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