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黄墨卷,70年代末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东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诗文刊发于《小小说选刊》《安徽文学》《生活创造》《闽南日报》等报刊杂志,并获得过多个奖项。
都说烟花三月,梦里江南。能在暮春时节探访周庄,实在是难得的缘分。
清晨,河道里的木浆还来不及划出微漾,周庄已人声鼎沸。
我走在人流中,心情振奋。阳光下的周庄令人无限期待和向往。旅游团各色旗帜迎风飘扬,摄影爱好者们扛着长枪短炮,穿梭在人流中,抢占最佳拍摄点。张厅和沈厅,挤满了游客,水泄不通。这两座老宅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已收敛了光芒熠熠的富贵之气,如今向世人袒露的是他们沧桑的胸怀。沈万三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不禁在聚宝盆前颇多驻足,纷纷感叹这个江南小镇的卧虎藏龙。周庄虽小,地理位置却优越。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然后经长江口或杭州湾到达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如此,出了这么个富可敌国的人物也非偶然。我摸摸中堂的太师椅,想必这是财神曾经坐过的地方,导游摇头。原来沈厅是沈万三的后人建的,说是故居也是牵强了点,这里并未留下他的一丝半点气息,我不禁趣味索然。
一滑脚去了张厅。张厅之中亦是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熬不住拥挤,我们只得匆匆从张厅东侧的陪弄离开。旧时的大户人家,轻易不开正门,每逢婚丧喜庆或有贵宾来访,才打开大门,抬进轿子。平时供家人进出的就是这条陪弄。走在幽暗的陪弄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只看到被壁龛的烟火熏得黝黑斑驳的墙壁,一股阴冷的潮气从脚底下腾起。想象着古时的**丫鬟衣袂飘香迈着小脚颠颠地走在这狭长幽暗的巷弄中,必是向着光亮而去的吧?果然,一片绿意晃乱了双眼,后院花木扶疏,小河潺潺,别有洞天。只可惜这洞天之外依然人头攒动。
白天的周庄,被潮水般的喧嚣嘈杂裹挟。她的身躯渐渐僵硬,眼神慢慢浑浊,神思已然涣散。就连她的坐骑,那一匹匹驰骋在河道上的小白马,气喘吁吁地累倒在每一次负重深蹲的横跨,哀伤地望向水中臃肿的身影,发出低沉的嘶吼,真想来一次痛快的昂首甩鬃!
富安桥、梯云桥、通秀桥……桥桥拥挤,人满为患。双桥尤甚。
因陈逸飞而闻名遐迩的双桥前已排起了长队,这是导游指点的,拍摄双桥的最佳角度。在一大群人的围观催促下摆开姿势与双桥瞬间而为永恒,愿望美好,但留下的多为局促。其实,爱一处景和爱一个人并无不同。一次沉溺便是一生。用眼睛和心灵捕捉到的美,何惧岁月流逝,又何须流于形式上的永恒。
此时的周庄,似乎已无法承受这种喧闹,在滚滚人流中沉沉睡去。她疲惫得像一个老妇,躺在摇椅上,灰白的发髻散乱,枯瘦的手颓然垂落,日影西斜,把最后一抹金黄从她衣襟上收走,留她在阴影里陷入沉梦。外面有激情的男女摇摇晃晃地踏在乌篷船上,大喊,周庄,周庄,我来了!然而,她决绝地,不愿醒来。
当夜幕降临,石板路上纷乱的脚步渐渐远去,嘈杂的声嚣跌落在河道里,被浆搅碎,一路西去,消弭于白蚬湖。此刻,周庄才从沉睡中缓缓醒来。这个清丽的女子,含笑推开木窗,任长发垂落水湄,粉面桃腮,眼波粼粼,她在等待谁的归来?
我的软底布鞋轻轻踩在石板路上,无声,却迫不及待,带着长久的渴望。太多太多的人蜂拥而来,来了又去。她见惯了过客,厌烦了惊扰。但愿风尘仆仆的我没有闯入她盼归的视线。
长长的河道将小镇分隔,两侧民居和商铺临水而立,清一色粉墙黛瓦,精致的木窗雕门在依依垂柳的掩映中若隐若现。门外的小转台向下延伸出几级石阶,缝隙被湿漉漉的青苔填满,与水相接。屋檐老旧,悬挂着盏盏红灯笼,映在河中,与漾着的灯船招手相约,一路绵延开去,那倒影如梦如幻。我想,这是神遗落在人间的项链吧?嵌入千年古镇,化为蜿蜒的河道,留下绝美的风景。
灯影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隐藏在河道转角古香古色的茶馆,彷如世外桃源,令人生出长住的念头。择一处民居,浣衣赏雨,玉壶买春,那日子入诗入画啊!只是,于周庄,我们终究是过客,不是归人。只能将热望寄存于想象,我们无奈地转身,收拾行囊将美丽与哀愁默默带走。
夜的周庄,静谧中风情万种。蛰伏于桨声欸乃的孤独的魂灵掠过水湄,一路蹁跹高蹈。河道、瓦檐、巷子、石桥……欣然脉动,血液回流,她们双眸晶亮,脸颊泛红。呵,这动人的苏醒!
我在石拱桥上流连,在河堤边痴坐。倾听那若有若无的耳语,心里有无法止息的想象。此时,我渴望邂逅一曲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抚慰悸动的心神,然而穿街过巷,却遍寻不着。停停走走,避开几家败兴的音乐酒吧,行至贞丰桥,坐在石栏上,望着水中的灯影……忽然有埙响起,侧耳一听,是埙版的“小蓬船”,沧桑而辽远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竟在这水乡之夜与吴地长风完美融合。
夜色渐浓,我心满意足地踏着埙乐离去,看最后一家店铺的老板扶一摞门板,一块块平铺,用手掌拍打,敲紧。周庄将迎来纯粹的绽放,流水不语,柳絮将息,她的身体已开满了紫色的泡桐。
我眷恋夜的周庄。夜的周庄是醒着的。在这样的时刻才能听见迷楼里阿金欢快的脚步声;才能听见南社诸君子的乘兴赋诗,痛饮酣歌;才能听见银子浜底沈万三水冢发出的沉重的叹息……
周庄一日,步履匆匆。幸而我用心、用情接近她,而她回抱了我。我永远忘不了她的沉睡与苏醒,那何尝不是我们心灵的写照。
水乡是哪个城市
1. 山塘街的作文
从小看着山塘,然后,我长大了。
白居易在苏州当刺史,留下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句子,还留下了七里山塘。
在我记忆里。
山塘街没有出挑的颜色,没有浓艳的味道。
有的,只是粉墙青砖黛瓦;有的,只是安静闲适定笃。山塘街,枕着山塘河,从渡僧桥通往虎丘塔下;街两旁,一直都只有生活着的人们,生活着。
过年那会儿,大家都兴致昂扬地出来放炮仗。节节高一飞冲天,分成两截落到邻家的屋面和窗棂上,一千响闪着火花四散跳窜,大人总会拉住好奇的孩子怕火星溅到身上烧了新做的棉袄,小炮仗在燃烧尽殆后落在石板路面的缝隙里,青色夹杂着喜庆的红色,分外耀眼。
梅雨里是格外安静的,只能听到雨水顺着梁檐流下来拍打青石板的声音,待到数日过去,瓦片彻底湿了,由灰色转为灰黑色,梁檐的污物被冲刷个干净,就有人家拿着铅桶在屋檐底下积雨水,叮叮咚咚的,那水,干净到可以喝,还有,便是穿着雨衣穿梭过街头打着车铃下班归来的人,全身湿漉漉的,却一脸回家的幸福。
伏天里大家都会搬个竹躺椅藤靠背出来,临街而坐,摇个蒲扇泡杯绿茶聊段山海经,或者哪家把裹在网兜里浸在河里的西瓜捞上来,切了小片放在面盆里,一晚上的乘风凉。
秋冬的山塘渐渐寂寥起来,只剩下身上刻着“山塘”的两排路灯独自守候,昏暗而低沉。家里头的灯会早早亮起,隙开的门缝里,飘出饭菜的香。打更的老人从街头走向街的另一头,提醒着大家注意防火防盗。夜尚未深,家家户户的灯,却已暗下了。
后来后来。
生活的味道,在街这头,已然淡去。煤球店没了,布店也搬迁了,粮店也难觅踪影了。
山塘街开始改造,很多东西,仿佛在一瞬间,就灰飞烟灭了。
改造之后,山塘变了很多。也许,那就是所谓的古老中蕴含的活力。
采芝斋,黄天源,绿杨馄饨店;五芳斋,松鹤楼,张小泉剪刀。
还有七君子碑,会馆,民俗表演。
我们几个,曾在茶楼上,透过镂花木窗,望着山塘河的那头,看穿梭其间的花船和游人,听耳边软糯的苏州评弹。河对岸,有更现代的东西,意大利冰淇淋,还是酒吧。
我喜欢站在新民桥上向南望,看半圆的拱连着水中的倒影,圆满的意思。
今天绕过阊门。夜里的城楼很美,在灯光的映衬下。在吊桥看山塘,夜色动人,是秦淮远不能及,更何况,秦淮已无 *** 花,山塘却有绕梁之评弹。在新民桥再看山塘,怕是语言会毁了这份意境,还是,亲眼一见的好。
2. 山塘街作文对于山塘街,已是早有耳闻,昨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终于来到这条位于市中心的古街。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名胜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迈入山塘街口的一刹那,还是被古风古韵的街巷所倾倒。始建于唐代的山塘街,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街道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建筑精致典雅、疏朗有致,街面店肆林立,会馆集聚,再现了山塘街的盛世繁华。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这便是对山塘街的生动写照。
苏州是个水乡,河道多,桥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
游走在山塘街上,仿佛置身于往昔的商贾之中,街边的文化馆、工艺品店、老字号小吃店,琳琅满目,无论是怎样的游人到此地,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而我就是对吃情有独钟了。边走边看,也就一路吃来,百年老店里的桂花赤豆糖粥,酥脆的春卷,秘制的油炸彩色臭豆腐引得众人排队抢购,偏甜的蘸汁还是有苏城的特色。山塘街口的一家生煎店铺也吸引了我的注意,**的襟旗招牌似乎是古时的客栈,店堂不大,却也别致。点了生煎,金灿灿的美食,哪里抵得住它的诱惑。感觉和无锡的差不多。垂涎好久的海棠糕、软糯适中的桂花糖,都在这里找到了身影,看来山塘街也是条美食街哇!
缓步迂回到街口,当还沉浸在山塘的古朴之中时,抬头就望见不远处的高楼,与这古街相映成趣。仿佛历史和现代在此交错,也别有一番风味。 山塘老街全长360米。虽仅有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却是山塘的精华所在,被称之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
老街重现了当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会馆齐聚。既有苏州老字号采芝斋、五芳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吴韵茶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紫檀木雕、石雕、刺绣等特色商铺。
横跨在山塘河的通贵桥桥孔与水中的倒影,浑然一圆,曾让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此击节叫好。乘一叶画舫,听一曲丝竹,真可谓“一声柔橹一销魂”。
通贵桥下塘是苏州的时尚之都,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茶馆、酒吧、西餐厅等,一到晚间便热闹非凡。古老的山塘吟唱着一首和历史应和、与时代合拍的让人酒酣摇曳的歌谣!
七里山塘,锦绣绵长,
流水萦伴,水碧天苍。
小亭烟水亭堪做画,老桥普济桥高可望。
水泛泛其见古意,阮琴鸣兮露酣畅。
游人乐思留连望返,吟风痴而易居此乡。
3. 山塘街有哪些著名的东西山塘街可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这一段大多是商铺和住家,各种商店一家挨着一家,东段又以星桥一带最为热闹繁华。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桥至虎丘山。这一段渐近郊外,河面比东段要开阔,河边或绿树成荫、芳草依依,或蒹葭苍苍、村舍野艇。这里有普济桥、野芳浜等胜景,还有“五人墓”、“葛贤墓”等古迹。“五人墓”安葬着明末颜佩韦等五位义士,他们为了抗议魏忠贤阉党 张船山书法
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率众市民暴动,最后慷慨就义。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晚年寓居于山塘街青山桥和斟酌桥间,颜所居曰“乐天天随邻屋”,日与好友石韫玉、孙星衍等诗酒唱酬,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山塘街,著名诗人吴锡麒《哭张船山》云;“却思斟酌桥边水,鸣咽还应到九原(君寓吴门斟酌桥)”、“如此惊才仅中寿,问天何苦更生才!”再向西行,就到了有“吴中第一胜景”之称的虎丘山,峰峦塔影,山林气象更使人神往。
4. 苏州民俗作文500字不要百科的苏州民俗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苏州民俗正如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画卷,绚丽多彩.现在大部分民俗虽已从现实生活中淡出,却依然回味无穷. 《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农桑稻作生产既然是吴地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自然就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前清时,迎春习俗盛行,连苏州知府也要亲率三县(长洲、元和、吴县)知县去行迎春之礼;迎春队伍从道前街府衙门出发,经护龙街(今人民路)、东北街,……今"迎春坊"约可为之见证.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这其实是简易的消毒、保护蚕种的办法.林林总总,几乎四季不断.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
5. 我要写作文 麻烦高人介绍一下 从虎丘走要经过哪些山塘街《 一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山塘街是我们旅游的第一个景点。
这条名誉姑苏的第一名街,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真正让人感受到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怀。在山塘街,有一条宽不过八米,长七里有余的水巷横贯全街,因此山塘街也称“七里山塘”,这条水巷是白居易在苏州任刺使时为了便于灌溉和交通而开凿,据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山塘街的路是用条形的金刚石铺成,古朴而又粗糙,似乎在诉说着它千年的尘韵,隔着鞋底,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时空与心灵的呓语。房屋多是前门临街,后门临水,青瓦白墙翼角高翘依水就势,赭色的门窗别具匠心,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透出一股端庄明丽的明清气息和江南宅园的空灵。
两岸的杨柳低垂,一艘艘画舫穿过一座座小桥。隔不远,便有一步步石阶临水,越过时空的隧道,似乎让我隐约看到,谁家的女子正在岸边捣衣浅眉吟唱,似一首诗又如一幅画。
山塘街古风尤存,它沉定了千年的文化蕴涵。山塘桃花坞木刻年画——《百子图》、百年好合万寿无疆的喜庆木刻年画,手工精致,色彩艳丽;还有那散发着古色古香的苏扇随街可见,人物虫鸟惟妙惟肖。
最负胜名的要数苏绣,不仅图案秀美,而且色彩和谐,含蓄雅致如江南女子。在山塘街,我们参观了《江南衣馆》,欣赏了苏绣极品——清朝官太太的会客衣,还有陈列在此的许多清代刺绣,每一件刺绣藏品都价值不菲。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英姿刺绣艺术馆》,悬挂在展馆中央的是陈逸飞先生的画作——《浔阳遗韵》,年轻的绣娘邹英姿,用她灵巧的纤指绣出了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绣品,最巧的那幅《双面绣》,两面的景致绣得不差毫厘,栩栩如生,精巧的绣工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上海县志》曾记载,“苏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无在”,感叹苏女纤巧的柔指如此让人心醉。
现代绣娘的作品远销海外,如今成了传递文化和链接友谊的桥梁。 ?山塘街有一个古戏台,高大约七八米,上下两层,梁柱古朴,其上层摆放着一组架子鼓及打击乐器,透出一丝时尚的气息。
在下层,有几个婀娜多姿的苏女怀抱琵琶,幽雅地评弹。如织的游人,懂与不懂都驻足聆听,品味着那分悠扬的古韵。
山塘街不会寂寞,那紧锁的朱漆大门上刻着的“樱花亭”和“蔷薇院”,影印出从前多少青楼女子和****公子的韵事,难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道出此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之地”。 ?山塘街是繁华的,自唐代以来,它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地,“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的市井景象依然长存,各类商品琅琅满目,在水巷,随时可以看到装满货物的船只,摇橹来来往往。
走近山塘,让我感受到古城的风韵;走近山塘,让我感受到那份雅致和恬淡。山塘飘着南国的清香,时时游弋在我的梦乡。
《 二 》 凌晨的苏州河畔,下着大雨。靠在床上,听着雨声,被该死的报告搅得郁闷的心情,渐渐好起来。
在电脑里随便翻出一些前两天刚刚去苏州的照片,那是在山塘街,纯正的古典韵味,让人真正的有了苏州的感觉。 对于苏州,我终究是好感的。
几年的大学生活以及后来的工作基本都在这个城市。但是居住了这么多年,却很少能感受到千年老苏州的味道。
到处都是现代建筑,一些仿古的建筑更是不伦不类。去一些园林,大多商业化极浓,昂贵的门票也不过换来一次走马观花。
在整个城市的规划中,园区、新区,相城区、吴中区发展日益加快,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哪里的千年姑苏的韵味啊。说得严重一些,金鸡湖与苏州乐园可能比四大园林更有名气。
记得毕业后不久,一个朋友的工作单位是专门修复山塘街。听说修复工程完全按照历史原貌。
对于这种修复的工程,我从来没有兴趣,或者说从不相信。这年头,凡是修复大多都是商业行为。
凡是商业行为,修复就不纯粹了。想想当年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苏州名胜虎丘山的望山桥,长约七里,苏州俗语说“七里山塘到虎丘”。
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岂是想修复就能修复了。
现代社会的人们只要不再破坏,我也就心满意足。 五一期间,来了一个朋友,不知道怎么地,竟然想去山塘看看,或许是因为免费开放的缘故吧。
不去还好,一去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这山塘街,竟然跟我想象中的苏州一摸一样。
古老的石桥,柔和的水道,形形 *** 的店铺……仿佛真的置身古代。于是,如获珍宝一般,拿着自己手中的相机,不断的拍下一路风景。
繁华往昔的山塘,如今只是一处游赏的地方。修复,只是现代人的一次游戏。
还好如此逼真,让我可以凭吊苏州的古老。在被现代风暴隐没的古城,或许真应该多几处山塘。
此时,心情开始矛盾以来了。到底是修复,还是单纯的保护?我想,时间不会停止,古老终究要逝去,倘若单纯的保护,终归是要消失。
假如修复能在商业与文化保护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我想我是大力的支持的! 流水静静流淌,见证着千年历史的变迁。在这河上,曾经映照繁华,映照古朴,还会回荡用吴中软语唱出的歌曲……不。
6. 我最喜欢的一条路—山塘街作文俗话说:金窝,银窝,还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句话人人皆知。谁不说俺家好,我也不例外。
我喜欢自己的家乡,因为,那是一个载着我童年的地方,那是一个伴我成长的地方,那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快乐、充满温暖的地方,我最喜欢家乡那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却隐藏着无穷无尽美丽的地方路。
春天的滨河路,柳树抽出了新芽,长出了嫩芽,桃花绽红了笑脸,粉色的花瓣,**的花蕊,一见让人就生爱慕之情,小草也慌慌忙忙的换上新装,从地里探出头来,杏花也换上靓装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红色的花蒂,雪白的花瓣,**的花蕊,漂亮极了,河对面的油菜花,也朵朵开放,远远望去满目金黄,,一片灿烂。
夏天的滨河路,柳树的叶子长茂盛了,桃树也长出了绿色的小果,小草已经变成深绿色了。晚上滨河路可热闹了,音乐漫漫、霓虹闪烁、人影婆娑。人们在榕树下散步、聊天、跳舞等,健身场地上,小孩子、老人,都在锻炼身体!池塘里还有许多荷花,粉红的,像观音的莲座!
秋天的滨河路,柳树的叶子变黄了,几天后便落了,有些叶子落在水里,小鱼把它当遮阳伞,还像一只只小船,准备去旅行!有些叶子落在地上,小蚂蚁把它当跑场,还给滨河路添加了更美的风采,一阵阵桂香飘来,桂花的香味真是十里飘香,一路都迷在桂花香里,菊花也开了,菊花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酒杯形、卷发形、拳头形、碗形等竞相媲美。
冬天的滨河路,柳树的叶子落光了,人已经稀疏了,可是对面的火锅店,真是人身鼎沸,在严寒的冬季,只有,梅花傲然挺立,过路的人不免夸奖梅花,斗严寒、傲霜雪、不居功自傲的品质。
家乡的滨河路,一年四季其乐融融、美不胜收。我爱自己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滨河路!
7. 我最喜欢的一条路—山塘街作文俗话说:金窝,银窝,还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句话人人皆知。谁不说俺家好,我也不例外。
我喜欢自己的家乡,因为,那是一个载着我童年的地方,那是一个伴我成长的地方,那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快乐、充满温暖的地方,我最喜欢家乡那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却隐藏着无穷无尽美丽的地方路。
春天的滨河路,柳树抽出了新芽,长出了嫩芽,桃花绽红了笑脸,粉色的花瓣,**的花蕊,一见让人就生爱慕之情,小草也慌慌忙忙的换上新装,从地里探出头来,杏花也换上靓装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红色的花蒂,雪白的花瓣,**的花蕊,漂亮极了,河对面的油菜花,也朵朵开放,远远望去满目金黄,,一片灿烂。
夏天的滨河路,柳树的叶子长茂盛了,桃树也长出了绿色的小果,小草已经变成深绿色了。晚上滨河路可热闹了,音乐漫漫、霓虹闪烁、人影婆娑。人们在榕树下散步、聊天、跳舞等,健身场地上,小孩子、老人,都在锻炼身体!池塘里还有许多荷花,粉红的,像观音的莲座!
秋天的滨河路,柳树的叶子变黄了,几天后便落了,有些叶子落在水里,小鱼把它当遮阳伞,还像一只只小船,准备去旅行!有些叶子落在地上,小蚂蚁把它当跑场,还给滨河路添加了更美的风采,一阵阵桂香飘来,桂花的香味真是十里飘香,一路都迷在桂花香里,菊花也开了,菊花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酒杯形、卷发形、拳头形、碗形等竞相媲美。
冬天的滨河路,柳树的叶子落光了,人已经稀疏了,可是对面的火锅店,真是人身鼎沸,在严寒的冬季,只有,梅花傲然挺立,过路的人不免夸奖梅花,斗严寒、傲霜雪、不居功自傲的品质。
家乡的滨河路,一年四季其乐融融、美不胜收。我爱自己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滨河路!
8. 求3篇写苏州的作文印象苏州。
早有言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之名了。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白发苏州》中说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这话真是贴切,一语道尽了苏州的性情。
苏州温柔,却不妖媚,一张清丽的容颜拈花微笑,在千年的光景中摇曳生姿,给人一种淡然的气质。 苏州之地,举目皆诗。
如秋雨先生这样能与苏州结一段居缘是一件幸事,“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对于这我该是何等的一种幸运与憾意啊! 走进苏州,沿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踩着老街的石板,河边慢踱游走,无需目的,只是静静感受着那份从老宅以及土壤、空气中散发出的清雅书香,感悟其中平和宁静、从容不迫的精神节律,沿途目睹很多妙美的名字,读起来都唇齿留香。 就在这样的小巷深处,带着陌路去享受这独一无二的的奢华。
这样的小巷子,你仅仅只要花二个小时,就能将她走完。但那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倘若你想去体味她古朴、典雅与隽永,你则必须花上一生的时间,许或更久。 她是小家碧玉,躲在深闺中却也落落大方。
她没有精雕细啄,亦没有浓装艳抹,有且仅有的是一汪清纯,清纯中渗透了悟性和灵性,那种有如依依杨柳掠过寂寞的心弦而又欲说还休的感觉最隽永。 一切都是这样自然,从容而沉静,素雅而内敛。
红尘有梦,有一梦便为苏州。若把苏州喻为女子,那她必定是大众情人。
《网上找到的》半边山塘 大年三十的晚上,在轰隆轰隆的列车上度过总是一件很凄惨的事情,即便是可以拿同时有一种迈向新时代的感觉来获得安慰。 但阳历的新年,我看着一群人坐在苏州山塘街点心店里吃着沉甸甸清香油腻的火腿粽,却觉得很喜悦。
答应了给同事寄新年明信片,本来想在山塘街小邮局寄出的,可是那家小邮局已经变成了一个卖文革时期毛主席和革命小将宣传画的地方,里面黑压压一片人,当中坐着膀大腰圆的老板,扎小辫,长得锐利精明。 半年以前这里还有一个眉目均婉的女孩,我两次寄信都经由她轻盈地盖上一枚小圆章。
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小邮局,深黝黝的狭长的石砖地,进门一个小柜子,放一摞江南风景宣传册。房底靠左拦着L形木头柜台,那女孩子就坐在柜台里面,表情沉静。
柜台的短边摆着各种各样的明信片,当然是本地风光居多,还有邮票。我趴在柜台的长边上工整地写收信人地址姓名,她坐在对面看着。
外面行人熙熙攘攘,这房间里始终寂寥无声。 才过去半年,就不知道伊人何在了。
倘我是个男人,不知道该有多惆怅!就是江南,清秀文静的女孩子也不多了。 现在被人熟知的山塘街是通贵桥下的下塘河岸,算得上一个繁华之地了。
泉州会馆、绍兴会馆、古戏台、老安泰救火会和西式咖啡馆、吧廊毗邻而居,中洋结合,很具特色。 沿着山塘河过广济路向西走,也是山塘街,只不过东边是给外人看的,而这边是踏踏实实过自己日子的。
但是这边似乎也被那边灯红酒绿打动了心,也逐渐地兴起土木做起仿古民居来了。家家户户都敞着门,做点什么小买卖。
偶尔的一家紧闭着门,就显得有点奇怪。 东边有大名鼎鼎的老字号采芝斋,黄天源,五芳斋,绿杨点心店,满塞着五花八门的口音。
这边的荣阳楼则单纯得多,顾客大都是此地人。荣阳楼的桂花糖年糕一斤四块,上面印着店招牌的红字,显得黄厚黏腻。
一种猪油年糕是火腿红色,洒着桂花和玫瑰;另一种**的是白糖年糕。他们家上午主打汤圆,五毛钱一个;下午则是油煎团子,八毛钱一只。
店堂里被一长溜柜台间成两半,原料手艺在堂吃的客人眼皮子底下一目了然。 几个女师傅在托盘里搓团子。
一直往西北走可以到虎丘,河北岸全是旧址。有一个天和堂药铺旧址,光绪十一年起家,是当地首家堂店合一的药铺。
现在是桐兴社区居委会,头顶上吊着“悖悌孝义”,是老药铺留下的治店理家的唯一遗迹。再往前是一家艾绒厂,不知道可和这家天和堂有联系。
隔了两步是一家汪氏义庄,近两百年了,现在仍保留着完整的前后四进,住着人家。长长的甬道,暗暗的,n形圆穹顶下悬了密密麻麻的衣服与长裤。
渐渐到了环城路了,要从河岸高高地爬上一二十层石台阶去才能到大马路上。就在这台阶下面,突兀兀地站着一个大牌坊。
面对着河,一副孤苦伶仃的样子。牌坊上的花纹字迹早就模糊不清了,但仍能看出是“节孝”两个字。
不用说,这又是拿一个女人几十年的青春和眼泪换回来的封建家族的荣耀和堂皇。浸泡在河水和泪水里的牌坊现在只靠两根大石灰柱子撑抵,“节孝”用碎砖乱乱地叠着。
在黄昏的夕阳里,是一种异样的惨淡。 谁还能记起这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家长里短称赞过的妇人呢。
在或动乱或从容的漫长岁月中,在或繁华或凄清的韶光中,只留下一抹无人能懂的心酸。与牌坊相距不远的市声人声,也许离这妇人最远。
那声音平常中又贯穿一点鼎沸,其间人们安泰地来来去去。
水润万物,利泽天下。水乡我认为指有水的地方。最容易想到是江南,江南中国地理区域,广义上是指长江之南,一般多指长江南岸区域。
江南的小镇,首先是湿。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久了真的不适合去北方。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江南的雨,不像北方噼里啪啦一顿下,就什么也没有了。江南的雨绵延不绝,点滴到天明,明朝深巷卖杏花也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有所体会。
在生活中打拼,由于前期的疫情等各种原因,为生活所累,降薪,失业,感觉生活的压力非常的大。个人觉得,挤一点空闲,选择一个让人放松的旅游,会是一个很棒的体验,尤其是江南水乡。
好多人都说,最值得一去的是江南水乡。梦中的江南,宛如水墨画,真的有韵味。在此,我给大家分享五个江南水乡小镇,去了会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1、同里古镇
同里古镇作为吴地最富庶的土地,古时候被称作“富土”。整个古镇被十五条小河分隔开来,形成了七个独立的小岛,而在古镇的每座小岛上又修建有49座小桥,将其层层相连,桥下可过乘船,带着最为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将“小桥、流水、人家”展现的淋漓尽致。
整个同里古镇,共有景点:明清街、耕乐堂、同里湿地公园、王绍鏊纪念馆、松石悟园、陈去病故居、罗星洲、南园茶社、崇本堂、嘉荫堂、三桥、退思园等众多景点可以观赏,只需要购买门票,100元/人便可享受到古镇的各种项目,价格并不高昂,却能享受到非常多的乐趣。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通过乘坐古镇传统的乌篷船进行出行,桥上行走,桥下乘船,共有两种风味,两种风景。
游览同里古镇,水乡与园林相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恐怕便是如此了。这样的美景无疑让人流连忘返,不想离去。你是否去过同里古镇呢?如果你还没有去过的话,可以亲自去体验一下,才会感受到那种文字与语言无法描述的美。
2、凤凰古城
在凤凰古城沱江河边,丝丝河风拂面而过,将夏天的燥热一扫而空。游客在河畔拍照、赏景,尽情享受凉风习习,还有一些游客更是和沱江水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每天晚上,沱江河两岸亮起斑斓的灯光。告别了白天的闷热,夜晚的沱江河凉风习习,不少市民游客在河畔避暑纳凉。
除了凉爽的河风,富有特色的“湘见·沱江”夜游项目也吸引了游客前来沱江河游玩。乘坐小舟沿河顺流而下,不仅可以感受醉人的沱江风情,领略“一座青山抱古城,一弯沱江绕城过”的绝美风光,还可以在流光溢彩的光影互动体验中,感受沈从文先生的名著《边城》里翠翠和傩送之间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欣赏河上全新打造的绚烂光影效果和灵动写意的国风视听。
3、?芙蓉镇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永顺县因小说《芙蓉镇》改编的同名**《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忘返。胡绩伟先生游览猛洞河和芙蓉镇以后作词赞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
4、甪直古镇
甪直历来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之称。“五湖之厅”是指它南临澄湖、万千湖、西靠独墅湖、金鸡湖,北望阳澄湖。“六泽之冲”是说它有吴淞江、清小港、界浦、张陵港、东塘和大直港六条流道。甪直境内水流纵横,桥梁密布,贴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镇貌古朴,风情幽逸。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甪直丰富灿烂的文化,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水是古镇的灵魂。甪直地处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甪直水秀,桥也美。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5、安昌古镇
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地处于绍兴市柯桥区境内西北端,与杭州市萧山区相接,南靠柯桥城区,北邻杭甬高速公路。
安昌的小桥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福禄、万安、如意这三座桥,古镇人家嫁女儿时,都要走全三桥。
安昌"花行堡"是绍兴最早的棉业中心,农家兼营纺织土布,布质实细匀,誉为"南沙哔叽"。于是在南沙哔叽分馆内展有各种土纺土织工具、土布衣饰,并配以清乾隆三十年题《御题棉织图》十二幅。五彩缤纷的花轿、富丽堂皇的喜堂、复杂纷繁的嫁妆陈列,充分地展示了绍兴的传统婚俗。新娘房中半拔铺床,制作研究,工艺精良,为富贵人家传世之家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