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 今文莱 、暹罗 今泰国 真腊 今柬埔寨 、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 1409年 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 1413年 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 今马尔代夫群岛 。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 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 。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 、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马里境内 、麻林 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 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 ,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 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 今南京下关 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赞一个吧、·-·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
十本书的先后顺序:
1、《易经》
2、《道德经》
3、《论语》
4、《毛泽东选集》
重点《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
5、《李宗吾全集》
6、《缠中说禅全集》
7、《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要强大》系列
8、《方与圆》系列(丁远峙版)
9、《穷爸爸富爸爸》系列
10、《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些书绝不是鸡汤,最实用的,都是提升你的智慧,绝对能帮你答疑解惑。有兴趣还可以读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再读一些哲学类的书籍。
智慧的明朗当然还需要读一些《 历史 》书籍, 历史 书籍这个太多了,原则自己感兴趣的看看,解读的也有意思,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智慧再通透一些,建议你去读读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文学修养再提升一下,就要去读读世界名著:《莎士比亚》《悲惨世界》《红与黑》《雾都孤儿》《堂吉诃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1、《活着》作者:余华
余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了福贵的人生是如何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最后的一贫如洗的,同时映射出了生活总是在你充满希望的时候给你当头棒喝,不管怎样活着就好。
2、《围城》作者:钱锺书
无论是婚姻也好,工作也罢,人生的愿望就像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3、《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作者:张嘉佳
非常喜欢张嘉佳的作品,虽然未成经历过如此酣畅淋漓的青春,但是通过读这本书希望来生也能如此爱一场。
4《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尼塞
三个小时没停地读完了这本书。能救赎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阿米尔告诉索拉博为你,千千万万遍,正如哈桑曾经告诉他一样。
5、《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毛姆
心里有股欲望,想活得更危险些。
6、《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祥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但是结婚都不好,说明了人不要太高,因为那样会丢了自己的底线,更不能太坏,因为那样会害人害己。
7、《边城》作者:沈从文
因为儿时的一篇课文,上大学以后读了整本书。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交通发达,信息秒达,一生忘记爱几人。
8、《白鹿原》作者:陈忠实
以前看书,是看书里的故事人;现在看书,是看书中的 社会 人,思考身边的书中人。
9、《许三观卖血记》作者:余华
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中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带给他的不公。我们生活在房贷是有多么的幸福。
10、《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好羡慕那种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沟通,同时更羡慕他们那纯粹的爱情。
1.毛泽东选集
2.曾国藩家书
3.德川家康
4.曾国藩
5.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6.穷查理宝典
7.孩子挑战
8.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9.洛克菲勒就给儿子的38封信
10.沧浪之水
影响我的也就那么几本:
1、600卷《大般若经》,我用了58天诵完,这是我这一生做得最不可思议的事,对我这种不爱读书、偏于懒散的人来说,过后自己想想都匪夷所思;
2、《楞伽经》,读了这本经书,后在西安法门寺拜佛舍利时情不自禁嚎嚎大哭,弄得前面的人都回头看我;
3、《宗镜录》,(清)雍正皇帝编撰的一本禅宗语录;
4《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的距离为何会如此之大。
四大名著也很好,就像《封神演义》这本书,虽然没有四大名著那么出名,但写得也挺好。
心理学方面的书看了不会少于二十本吧,但我总体感觉这些理论有些偏。若期待学习一二种心理学理论去教育孩子或者调理自己的心理 健康 ,不现实。
1、平凡的世界
2、王小波的所有书
3、李敖的所有书
4、白鹿原
5、百年孤独
6、庄子
7、眀朝那些事儿
8、流沙河的所有书
9、万历十五年
10、飘
我不怎么喜欢看书,但是有三本书来来回回看了很多遍。这三本书是:
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2.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
3.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 快与慢》
《国富论》让我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遥远的救世主》里的丁元英这个人物,有我人生最为理想的生活状态。
《思考 快与慢》教我遇事怎么样理性的思考。
《古文观止》上、《古文观止》下、《三国演义》、《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论语》、《坛经》、《金刚经》、《论***员的修养》。
《维摩诘所说经》:彻底被佛法的魅力折服。
《地藏菩萨本愿经》:末法时代必修法门,有如淘金者,能挖掘出无数珍宝。
《僧伽吒经》:佛法之精髓在于此。
《庄子》:集道家之大成。
《论语》:近距离领悟孔夫子的智慧。
《道德经》:五千字,字字珠玑。
《大学》:迈入大人之学。
《货币战争》:近代世界纷争之本质。
《金瓶梅》:说透一千年来汉人 社会 行为的 游戏 法则。
《三国志》: 历史 和小说完全不一样。
《数学》、《语文》、《英语》、《地理》、《 历史 》、《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会计》。
1、活着
大学时候读的,一边读一边哭,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理解生活的苦,只是觉得主人公太坚强,每次看到一点儿希望,便会迎来更大的不幸,即使最后孑然一身,也依然努力活着。
后来当自己的人生也经历不少天翻地覆之后,才发觉,其实每个人都得那样,看到希望,也要面对绝望,最后剩下自己,努力活着。
2、心是孤独的猎手
这本书在读的时候,特别符合我当时的心境,所以当辛格知道安东尼奥死了,然后自杀时,我也哭了,我现在还能清晰的想起泪水一滴一滴掉落在书上的情景,那种情绪就是,这世上谁稀罕我都没用,我只在意你一个人而已。
3、儿子,你要活下去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作者亲身经历红色高棉时代,并且历尽千辛万苦逃出柬埔寨,如果诸位觉得现在的人生太无聊,那么读读这本书吧,至少我读完,特别感恩能有今天这样丰衣足食的生活。
4、围城
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特别小,可能是小学或者初中,所以,对当时的我来说,这书简直让我顶礼膜拜,虽然现在再读,也没有那么惊艳的感觉了 ,但这本书,曾经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5-10 、四大名著、山海经、资治通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