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云南昆明大观楼的感想

去云南昆明大观楼的感想

qlxsjsz 2025-04-18 旅游科普 40 次浏览 0个评论

早就听说滇池边上有一座大观楼。

去云南昆明大观楼的感想

对我来说,大观楼之所以有名气,倒不是可登楼观赏滇池美景,却只缘楼前有一副百八十言的长楹联。

上联写滇池周边的风景名胜,下联说云南历史的人物事迹。

虽早有欣闻于耳,却未曾熟记在心。

既然到了昆明,一定要忙里偷闲,前往观赏。

大观楼就座落在城市西郊的大观公园内,乘公交车可直达门口。

下车走到门票发售处,掏出老年证正要打听门票的优惠事宜,没想到只一晃即被告知,老年人免费。

心想这云南的公园倒也厚道,并没有地域区分,全国一致优待。

进得园门,只见花木成荫,海鸥栖翔。

时值初春,阳光明媚,正是休闲散心的好去处。

只可惜时间紧迫,无暇多加关注。

心想着大观楼一定在滇池岸边,急匆匆沿着绕水潭的道路向前。

一直向前,发现小路的前面是一条小河。

岸边是一个游船码头,对岸一片园林被称作“大观南园”。

奇怪,那闻名遐迩的滇池到哪里去了,那向往已久的大观楼又在哪里呢?回头一望,猛然发现隔着水塘,绿树环抱之中有一座三层楼阁立在对岸。

出椽高挑的玄**琉璃瓦屋顶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能坐观“五百里滇湖奔来眼底”的大观楼?如此矮小,如何悬挂得出一百八十字的长联?

急忙向身边坐在茶座上休闲的老人打听,人家居然像发现了外星人一样笑着对我说,难道还有第二座大观楼?对呀,从来没有实地造访,想象中的大观楼应该是突兀在滇池岸边,一望看遍环湖风光的高耸楼阁,不想却是如此不显山不露水地娇小妩媚。

楼不在高,有文则名,是我误会了。

赶紧原路返回,走到公园入口前,由东向西,一步步走近名楼。

迎面看到楼的后门。

匾额“真大观也”历历在目。

两边一副对子,“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相传是“岭南才子”嘉庆年间在云南做过多处太守(清朝是否有太守官职,许是传错?)的宋湘(号芷湾)所作,上联暗合孙髯长联中下联的历史慨古抒情,下联即应孙髯长联中上联的滇池美景风光,果然气度不凡。

不过,此处的落款写着“马汝龙题“,马汝龙是同治年间云南提督,“嘉道咸,同光宣”马汝龙比宋湘晚了三朝。

也许另有一段故事,来不及深究,却放过。

进门右手,又是一通石碑镶嵌在粉墙上,应是原版。

“放开眼孔穷天地,别有心肠蕴古今”。

一穷,一蕴,两字对得极好,今天的“名人体”恐怕远不能及。

内中还有落款题跋小字,可惜模糊不清。

登楼售票,每人两元,公道之极,童叟无欺。

楼也不高,仅设木梯两匝,拾级而上,即可登临。

只是第二层被红线拦起,以保护文物真迹,不能接近。

室内藻井细腻,梁栋彩绘簇新,甚是优美。

可能刚刚经过了修葺。

登到顶层,迫不及待地走到窗前向外眺望,心想着也来过一把“滇池奔来眼底”的瘾。

然而,出乎意料,就算你借助望远镜也看不到滇池美景。

倒是现代人发明的睡美人山还可以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不禁感慨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只是大观楼只有这三层,也就无从“更上”了。

实际上,五百里周圆的滇池现在只剩三百里了,另外的两百里在文革中的围湖造田时变成了陆地,而今其上又大兴土木,变成了城市土地中最贵的开发地块。

犹如太湖无锡段的马圩,文革中建成的东坝西坝将湖水拦出,变成了今天的大片陆地一样。

远望不行,还是近观楹联吧。

毕竟吸引我的是那副著名的长联。

于是,走下楼梯,来到楼阁正门。

反身回首,孙髯的长联就悬挂在大门的两边。

以前看过文章,说这长联是行书写就,可眼前的蓝底金字却像是颜体楷书,和书圣的《兰亭集序》笔意相去甚远。

想是多种书体,轮流展示不成?站在楼阁门前,向上仰望,真的还有些高大的感觉。

连忙拍摄了各种图形,以加强记忆。

看到近在眼前的长联巨作,情不自禁读了起来。

原来,行书长联已经不在了,这一副楷书是光绪年间,广西西林人,当过云贵总督的岑毓英重立的。

原先的那副已经毁于兵祸。

因为名联的文字先前读过,加上风景名胜也知道不少,读起来也没有多少句读难度。

只是读到“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猛然间想起,以前曾读过“孤负”两个字,此联网上也有写作“辜负”。

总以为“孤负”与“辜负”同意,此处却原版就是“孤负”。

看来回去还得查查《康熙字典》。

又是一个“网上得来终觉浅,考古还需故纸堆”的例证。

读罢长联,遐想不已。

走过鹳雀楼,看不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上岳阳楼,没见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新造的黄鹤楼,望不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修好的滕王阁,也体会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同样,到了大观楼,满目树丛,眼前高楼大厦,也没有“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呜呼,古之名胜,读书,有诗文描绘其壮美,而游历,则往往看不到实际上的神奇。

看来,在中国的许多古迹前,读万卷书远胜过行万里路。

然而,行路

有行路的乐趣,旅行得旅行的感悟。

身临其境,结合对诗文的意会:游览其间,放眼观实地的风景。

看到的欣赏,看不到的加以想象,也是一桩美事。

大观楼前码头,有游船可穿行于滇池之上。

凭借在大观楼上看到的游览地图,发现其实航线就是滇池被填掉一隅以后形成的一条宽阔的河道。

虽然不在乎浏览湖上风光,心想着能够借游船到达西山景区,既可以领略仰慕已久的龙门胜境,又可以在船上歇脚一时。

于是,与大多数游客不同,买了一张单程票,把游船当作交通工具,向着龙门景区进发。

大观楼长联的价值意义如下:

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昆明,叠阁凌虚,层楼映水,含烟晓雾,金碧联辉,但是使这一昆明名胜闻名乱戚嫌遐迩的不是这心旷神怡的风景,而是数十年后横空出世的180字长联。上联写滇池四周风光,像一幅山水画;下联仔宴记云南历史,如哗手一篇叙事史诗。

长联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悬于楼前,扫涤俗唱,令人击节叫绝,“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被世人誉为“海内第一长联”。

昆明大观楼建于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一百八十字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毛泽东主席评价其“从古未有,别创一格”,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

上世纪60年代,陈毅元帅看完大观楼长联后,赋诗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无疑,赵藩所书的大观楼长联所流露出的书法气韵,已经变成昆明的一张名片,这就是中华传统书法的艺术魅力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青龙峡旅游信息网,本文标题:《去云南昆明大观楼的感想》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