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节日
[编辑本段]
1.春节 习惯上称“过年”,是兴宁人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过年时出外工作的兴宁人都会回家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里”或“金团里”(宁塘、宁中、宁新等几个镇称为“油果里”,用于办白事或做斋时才叫“剪堆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兴宁人民十分注重取兆意,不可以骂人,不准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入年卦,就讲好话”。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祭祀仪式 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
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俗语有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赏灯 “赏灯”为兴宁、五华部分地区特有传统节日,等同于元宵。时间从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不等,视各宗族各村情况而不同,正月十一、十二为最多。期间在“赏灯”节前有“升灯”(正月初五至初十)、节后有“暖灯”(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
风土人情
[编辑本段]
客家民居
兴宁的北边主要是山区,它的建筑以四角楼为主,村子成长方形,二层结构;因为地理关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旧是客家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没有鱼塘的话,要吃鱼就困难了。据老人介绍,四角楼在修建的时候,花费极为惊人,特别是用于建墙和泥的浆水,用的全是糯米浆!由此建成的墙壁,极为坚固,一般铁钉都难于钉进。
兴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北山南水两大风格。南边近似水乡,以围龙屋为主,主体结构是围龙屋,屋前有个禾坪,主要是用于晒谷等农事及红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于养鱼、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时候,它就成了孩子们嬉水的乐园。大多数村子的前边都有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小河,小河里有鱼有虾。屋后有属于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小鸟,与人们和平相处。
人民环境
客家,是历史上从黄河流域渐次南迁,后大部分聚居于闽、粤、赣边境,操客家方言,有着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汉族民系。
兴宁现境域,古为百越诸族居地。秦汉以降,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当地原居民融合。据本次中国百县市国情调查,兴宁现在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宋元明时期历经辗转迁徙定居于此的中原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兴宁客家先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长岁月里,将中原文化与岭南古文化熔于一炉,创造了灿烂的地方文化,融铸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出众多的著名客家代表人物。
1、第一节客家之乡的形成
一、史前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兴宁开展过3次文物普查。1959年在水口镇荷树拗等地发现铲、叉、戈、矛、刀等一批石器,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982年在永和镇振兴管理区猫子窑山挖掘出一批陶罐和陶片,属新石器中晚期遗存;同年又在叶南镇中径大窝里采集到一批陶片和石器,属新石器晚期遗存。到80年代未为止,兴宁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兴宁博物馆收藏了上述遗址出土的各种石器190多件,完整的肉罐9个。这些出土文物和遗址说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兴宁已有古人类居住。从石器、陶器的用途和陶器上的花纹来看,当时已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已有较为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
一、刻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在南迁过程中,中原移民历尽千辛万苦,磨炼了坚强的意志。来到兴宁后,在这个偏僻荒芜、人烟稀少的山区,为了生存发展,不分男女老幼一齐动手,开垦耕地,卜筑定居,开创家业。农忙时节稍有空隙,便从事手工生产,以致现在许多村庄都带有传统产品的名字,譬如“索麻罗”、“墨烟张”、“花灯张”、“布地刁”、“打银王”、“菜篮陈,,等等。尤其是客家妇女,一反当时社会上缠足习俗,一力承担农事、副业和家务劳动,形成“女人在家耕田,男人外出出赚钱“的风尚。客家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勤劳刻苦的精神,中外罕见。就是到了现代也仍然如此。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兴宁的生产队长中,妇女占80%以上,有的生产大队,生产队长百分之百是妇女。
二、勇于开拓、冒险犯难的精神
兴宁人生性敢于冒险。男子到了相当年纪,便外出谋生,绝少在家株守者。近者到邻县、邻省做小贩、业手工;远者飘洋过海,“系一条裤腰带出门”(兴宁谚语),谋生有术,白手起家,无不充满冒险精神。
鸦片战争后,兴宁开始有人远涉重洋,外出谋生。其中,有一部分被殖民者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的“猪仔馆”拐骗运送到国外充当劳工,当时称之为“卖猪仔”。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兴宁籍华侨、华裔及港澳台同胞有30余万人。他们为寻求生路,怀抱四方之志,到海夕)“闯世界”。一旦稍有积蓄,就想造福桑粹,显亲扬名。他们在海外开基创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侨居国的人民一起奋斗,为世界的进步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崇尚科技、革新创造的精神
兴宁人比较喜欢争强好胜,民间流传“硬气做赢人”等语,足见其具有不服输、不甘落后的性格,加二居民文化素质较离,在外出务工、经商等活动中,接受大量信息,致使历史上有不少人在革新创造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清咸丰年间,兴宁罗庆辉编纂 的《罗家通书》(历法),由清政府“恩准”在民间刊行。清咸丰年间和光绪年间,能工巧匠陈晃楼等,两次对木质织布机进行重大改革,发展了织布业。清宣统二年(1910),被清政府授予“中国新显微镜制造家”称号的兴宁蚕业学校教师李任重,研制出显微镜、’天体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民国期间,著名地震学家、原兴宁兴民中学教师李善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后又研制成功大型地震仪,为新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宁鱼苗场鱼苗孵化技术跃上世界先进水平,龙北钢铁厂白煤炼铁技术获中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全兴宁工业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的达36种。
四、反侵略反压迫、爱国爱乡的革命精神
客家先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客家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爱乡精神特强,历史上不乏这方面的事例。南宋未年,右丞相文天祥(江西吉安客家人)曾以兴宁县城西郊为大本营,号召百姓勤王抗元。在元追兵即将来临之前,还奋笔疾书了每个1.5米见方的“忠孝廉节”4个大字。后来,村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集资建了“朝天祠”,把文天祥亲笔所书4字嵌在桐内两边墙上,同时把这里的地名命名为“朝天围”。明亡后,兴宁人民支持南明政权抗清达七 八年之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兴宁“三点会”,首领潘亚星率领农民起义,火烧洋教堂,反抗清官兵,起义波及邻近的五华、龙川两县。1949年5月18 日,国民政府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洁之(兴宁人)在中共华南分局的帮助下率部起义,兴宁获得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兴宁人民前赴后继,奋斗不息,有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风味小吃
说明一下:北方人称为“糕”的湿面粉制品客家人称为“板”,客家人说的“糕”是饼干。
砸棕
如果你明白客家话中,砸是压的意思,你可能已经明白这是压制的棕子,这就对了!把糯米饭放在木格子里压实,放在油锅里去炸,让我再一次相信你的智慧,你从上看明白,必须不停地翻转,使砸棕变得金黄。软和香是砸的特点,如果你担心小豆豆,我要说你也是对的,只是可惜了。。
县情概况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北接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东北连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东南靠剑川县,南邻云龙县,西与泸水县、福贡县接壤,并通过剑(川)兰(坪)公路、维(西)兰(坪)公路、丽(江)兰(坪)公路等呈星型与周边各县相连,是内地县和边境县的结合部。2008年人口20万,面积4325平方千米,县内居住有白族、普米族、怒族、藏族、汉族、僳僳族、彝族等14个少数民族。
旅游资源
兰坪境内山川奇秀,景物宜人,不失为旅游度假的胜地,其中罗古箐风景名胜区尤为有名。
罗古箐省级风景名胜区
罗古箐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主要景观由情人坝普米风情、大洋场高山草甸、罗古箐丹霞石林三个片区组成。情人坝是普米族少男少女们每年五月端午节欢聚的地方,每当节日来自四面八方普米山寨的普米少男少女在这里欢歌达旦,谈情说爱,很多青年男女在这里相识、相爱并最终结成伴侣。如今作为景区开发,主要让游人到这里体验和领略普米族热情好客的民族习俗与多姿多彩的歌舞;大洋场高山草甸则牛羊成群,溪流潺潺,花开遍野,而且山丘与草地相间,是开展高山滑翔活动的理想地点。这里还是三江并流风景区的核心地带-老君山国家森林公园,从这里东可望玉龙雪山象茫茫沙丘上的银种,西看碧罗雪山象银蛇飞舞于高山峡谷之上,将来还可开发滑草、滑雪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罗古箐丹霞石景那是天下一绝,景区含91溪、18岭、360峰的奇异地貌,先说那流淌于山谷中的溪流,大的从万丈悬崖石缝中跌落形成壮观的瀑布,小的从平板样的石崖上一滴滴滑落,恰似情人的眼泪挂于两腮,大大小小的溪流在谷底汇集,在翠绿的丛林中流过,由于河床铺满了红色的丹霞石,使清澈见底的水流变成了浓浓的咖啡,再看河中大大小小的石头,浑身长满了油绿的苔藓,它们浸卧于咖啡水中好象绿龟戏水,赏心悦目。再说那山岭,它们是整个的石头,经过久远的风化历史,表面堆积了一层厚厚的可供植物生根发芽的腐植土,山脚的沟谷中厚度可达数米,越往山顶越脊薄,山尖山基本就没有土壤,也没有植被,形成了壮观的红色丹霞石峰,它们有的象佛,有的象人,有的象鸟兽鱼虫十分逼真,就连象我这样缺少灵感的人到了那里,也发现许多阿猫阿狗的化身。说到那山峰,叫做无峰不奇,有的象宝剑直劈苍穹,有的象金钟倒扣,有的象神龟探海,有的象猴王巡山,有的象仙翁醉酒。您也可以到高处俯视它们,那就是群仙聚会,或卧或坐,或开怀大笑或舞文弄墨不一而足。若有相同都赤脸翠须面色如关公,面庞光洁,就连一片树叶也停不下来。 罗古箐幽深,山谷狭长,至今无人完全走完它的沟沟箐箐,也无人知道有多少奇石、多少溪流。走进去的人都觉着自己进入世外仙境,四周被原始森林包围,两脚踩着厚厚的苔藓绒毯,两眼有看不完的风景,耳边只有水声鸟鸣。
碧罗雪山高山湖泊风景区
碧罗雪山是澜沧江和怒江两条大江中间的巨大山脉,是两江的分水岭。碧罗雪山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无数高山湖泊和原始森林景观,它们既是天然水库,又是旅游胜地。 碧罗雪山腹地,有无数的高冰湖泊。这些湖大都分布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带,最高的接近4000米,人迹罕至。春夏之交,气温逐渐升高。雪山上冰消雪融,雪退到哪里,花就开到哪里,从山上到湖边,到处是一片花的海洋,清碧透亮的湖水,映照着无边的原始森林和空阔的蓝天,最具特色的是高山杜鹃,它们盘根错节地葡伏生长,密密麻麻,残雪还挂在枝叶间就把鲜花怒放,远远看去就象燃烧的火焰在狂风中飘摇。每年4--10月间是登山的最好季节,当地的人们在这个季节上山挖药、采集兰花、捕捉湖中的雪鱼。山上有的是的珍贵药材如虫草、贝母、灵芝、蝉花和黄莲,这个季节的冰湖国,还是野生动物最集中的栖息地,春暖花开的时节,它们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觅食饮水、产子交配。 没有人确切地统计过这众多的高山湖泊到底有多少,可当地的人们会告诉你永远也走不完,其中比较大的有老窝山圣湖、洗心湖、杜鹃湖、红枫湖、洗天湖、玉水湖、红花湖等,由于地势险峻,很少有人经过,所以还有许多湖泊至今未被人发现和命名。 也许你是个喜欢背包的徒步旅游者,在冒险精神的指引下沿着碧罗雪山山脊走一走,发现的更多湖泊将以你的名字命名。
[编辑本段]民俗风情
兰坪居住着白族、普米族、僳僳族、彝族、怒族、汉族、藏族、纳西族等14个少数民族,占全省26个民族的53%,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服饰、民居、节日、风情、习俗给景区增加了绚丽的色彩。在兰坪生活和繁衍的各民族同胞都勤劳勇敢,善良而且好客,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仅克服了山高谷深所带来的种种艰难,将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在高山峡谷、崇山峻岭之间发展种植、养殖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还在劳动之余将生产生活的感悟溶汇到歌舞、习俗、喜庆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一代代传承至今。这些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几乎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方方面面,而兰坪各少数民族的歌舞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在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普米族的《搓搓》、《祭三脚》、《给羊子》,僳僳族的《摆时》、《莫广》、《优夷》、《创世记》,白族拉玛人的《喔腊喂》、《噢开夷》、《拜日旺》,以及怒族的《阿楼西杯》等。普米舞蹈《搓搓》早已蜚声世界,《摆时》、《莫广》、《优夷》等曾经两次参加北京中国国际合唱节,享誉京诚,轰动了国际歌坛。
僳僳族习俗:给婴儿的美好祝愿
兰坪县的僳僳族有一种古老的风俗:婴儿生下后,用温水给他洗个澡,然后在其嘴唇上涂一点蜂蜜或糖,祝愿孩子长大后,说的话或唱的歌都象蜜糖一样的甜。 在婴儿满月这天,选一吉利的时辰,如果婴儿是男的,就找来一把算盘、一支笔和几张纸;若是女婴,就找来一块新布、一把剪刀,然后把这些东西和婴儿一起抱出门外走一趟,祝愿孩子篚后,男的会写会算,女的会缝会补。解放后,由于提倡男女平等,这种习俗开始改变了。女婴也同纸笔一起抱出去。祝愿她长大后也能写会算。
僳僳族习俗:给牛洗澡
每年栽完秧后的农历六月初五,居住在营镇岩头办事处的僳僳族,家家都要给牛洗澡,并煮一锅有盐的稀饭喂它,然后由家长中的长者(多数的妇女)在牛身旁祈祷:“牛啊牛,这次远行,望你早去早回。今年的庄稼一颗下地,万颗归仓,天灾无害,粮食丰收。” 传说,从前,牛生活在天上,那里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一天,牛伸头朝下一看,只见地上的僳僳族人都靠吃又苦又涩的野果过日子,饿死的人不计其数。牛非常同情人们的不幸,到了春天,便背着上帝将藏在葫芦里的五谷种籽偷偷撒向人间。从此,地上生出了五谷,僳僳族摆脱了饥饿的威胁。但是,等到上帝要种地时,不见葫芦里的种籽,盛怒之下,打掉了牛的上牙,并把它推下了人间。僳僳族异常感激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牛,让它呆在家里过着清闲日子。后来牛看到僳僳族人民种地很辛苦,又自愿出来帮助拉梨,上帝知道后,更是生气,放下风、冰、虫等灾害,来破坏牛和人合作的劳动成果。为了保护庄稼不受损害,每年栽完秧后,牛又到天上去,请求上帝不要放下各种灾害,以保人间粮食丰收。
白族习俗:拉玛人尊老敬老习俗
拉玛人十分尊敬和爱戴老人,把老人视为智慧与力量的“宝库”和善美的化身。因此,老人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拉玛人尊老敬老的习俗,已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美德。 每当逢年过节,凡属老人辈份以下的亲友、乡邻,都要轮番来给老人拜年。届时,女的背一篮柴,男的砍一背柴疙瘩或松明。看起来东西并不稀罕,但寓意却很深刻。它体现了老人享受“柴火”的福份和晚辈们的孝敬之心。在外地工作回来的,也要捎些他乡的风味特产给老人“尝新”,以示对老人的时刻挂念。到了大年三十,吃过年饭后,家家还要用木托盆分别给老人送一碗饭,一碗当晚饭吃的佳肴中挑捡出的“综合菜”和酒、烟、糖、茶,意为尊敬的老人已幸福地与全家欢度佳节了。并要祝福老人象楠木一样健康长寿。老人的家属则事先要准备好几簸箕、几箩筐饵块粑粑,舂糯米粑粑,麦芽糖,板栗之类的甘果作为礼物,答谢赶街一样出出进进送来“晚饭”的侄孙和乡邻。同时,老人也开“金口”祝福各家各户在新的一年里“好事常相遇,祸害能免除”,并祝愿他们——是新婚的“岩上歇蜂、枝上结果“,美满幸福;是小孩要“象沃土嫩芽蓬勃长高,似向阳鲜果快活成熟”。新年伊始,家家又纷纷前来请老人来家里欢聚。
普米族习俗:年初不泼洗脸水
每当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兰坪的普米族有了最大的忌讳,即不准把洗脸水往门外泼出去,只能洒在屋内比较干燥的角落。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年迈体弱的老夫妇,吃的、唱的、住的、穿的,样样都靠自己动手。虽然他们有一双儿女,但姑娘早已出嫁,儿子娶回媳妇后也单独过了。老两口膝下无人照料,常常吃不饱,穿不暧。 这一年,眼看就要过年了,老两口翻箱倒柜,也找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真不知怎么过年才好。实在没奈何,老倌想起了儿子,对老伴说:“既然家里一样也没有,我们就到儿子家过年吧!儿子心肠好,要什么给什么,我俩一定能过个好年。” 老伴不同意到儿子那儿,提出要到姑娘家去。她说:“姑娘良心好,要几样给几样,一定会让我俩满意。” 老倌也不赞成老伴的意见。于是,老两口争执不休,互不相让。最后只好这样决定:老倌到儿子家过年,老太婆去姑娘家过年。 老倌到了儿子家后,孙子们热情地招待他,口口声声喊“阿爷”,乐得他整天嘿嘿地笑。临走时,儿子儿媳还送了许多好吃好穿的东西给他。而老态婆呢,她跋山涉水,气喘吁吁,好不容易到了姑娘家的院子里。不料,老态婆刚要前脚跨进姑娘空的门槛时,由于姑娘一时粗心大意,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老母亲,不慎从屋内朝外泼出一盆洗脸水,正好泼在好母亲身上,把老母亲泼得一脸一身都是水。这一盆洗脸水,把老母亲想到姑娘家过个年的愿望全泼跑了,从头冷到脚。老母亲只好淌着伤心的泪水,转身走了。 为了尊敬上辈,欢迎他(她)们同自己及孩子们好好欢度新年,从那时起,每当大年初一到初三这三天,普米人就吸取教训,不再往门外泼洗脸水了。这种习俗,沿袭至今。
[编辑本段]森林资源
兰坪森林资源丰富,是全省十七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山林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1.1%以上,森林覆盖率为68.4%,活立木蓄积量达2454万立方米,而且以木质好、大径材多而著称。不但有云南松、华山松、云杉、冷杉等优良用材林,还有栎类、红桦等数十种优良树种和红豆杉、榧树等一批珍贵树种,其他还有核桃、漆树以及花椒、木瓜、苹果、梨、胡椒、皱皮桔等经济林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历年来,林业经济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0%以上,在兰坪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森林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它能保持生态平衡,起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森林又是天然水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解放以来,兰坪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产,从五十年代起,就建立了各种林业机构,宣传党的林业政策,进行护林防火,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发展经济林木。但是由于历年毁林开荒,山林火灾,燃料消耗和省、州、县森工部门重伐轻育,砍伐过量,更新欠帐,后备资源不足,特别是在“文革”动乱期间,群众爱护森林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各种护林的乡规民约遭到践踏,造成连年不断地乱砍滥伐,祖祖辈辈保护下来的许多成片森林被砍光,澜沧江两岸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旱象严重,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政府下大力抓林业建设,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林业工作中始终坚持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开源与节流、发展、保护、利用并举,紧紧围绕“以营林为基础,保护为重点,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方针,确保林业工作持续,快续,健康地发展。特别是“八五”期间,由于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全面开展林业工作,使兰坪的林业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四防”体系建设,保护森林和物资源。采取措施,预防森林火灾。兰坪由于多民族杂居,民族,风情各异,野外用火频繁,林区死地被物堆积较厚,旱季持续时间长,火灾隐患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历年来始终坚持“早”字,做到早宣传,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在防火期间来临之前,提前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作出安排意见,签订县、乡护林防火承包协议书。在措施上一是加强宣传力度,使护林防火的意识深入人心。二是完善制度,增加设备,消防机具逐步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三是重点林区重点防范。四是在扑救查处上,突出一个“快”字。一旦发生山林火灾,就组织力量,积极消灭,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将火灾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整个“八五”期间,全县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3起,平均受害面积为15公顷,平均受害率控制在0.1%左右。 (二)、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病虫害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内容。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方面,兰坪坚持执行“预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自开展这项工作以来,共完成人工防治松落针病200公顷,化学防治苹果园40公顷,调运检疫苗木442万株和种籽22.35吨,完成木材调运检疫40万立方米。被称为“无烟火灾”的森林病虫害,在兰坪得到有效控制。 (三)、加强林政管理,防止乱砍滥伐。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兰坪积极发动群众退耕还林(草),还组织有关部门大力营林植树,绿化荒山。同时加强护林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乱砍滥伐现象,使森林保有量逐年上升,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此外,在野生动物保护、防止乱捕滥猎、林区治安和加强能源建设、逐步降低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曾多次受到省、州的表彰和奖励。总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林政部门以及广大群众的努力,各族人民爱林护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希望在山,兴林脱贫,植树造林,兴办绿色产业的思想在人们思想上已形成共识。澜沧江沿岸的绿化已初具规模,规范化、集约化发展经济林木的框架已形成。
[编辑本段]花卉资源
兰坪境内花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仅杜鹃科就有107种,兰科118种,报春花科26种,木兰科11种等。 杜鹃花:从海拔2100米的半山区到3800米的高山地带,杜鹃科树种遍布林间。其中主要有马樱花杜鹃,大白花杜鹃,碎米花杜鹃,高山毛叶杜鹃,小叶杜鹃或绒叶杜鹃等,其中大黄花杜鹃是兰坪仅有的珍稀树种,目前数量极少。 兰花:兰科兰属,有名的兰花有:素馨兰、雪花、金边、银边兰、金丝兰、绿兰、珍珠兰、双飞燕、惠兰、蜜蜂兰、虎头兰、豆瓣兰和其它竹节兰、兔耳兰、鹤项兰、硬叶兜兰、万带兰等,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兰坪栽培兰花成为众多工薪阶层的业余爱好,兰坪县城街心花园每天都有数十种的上百株兰花摆卖,八个乡(镇)街天,也有农民从山林中挖来成筐的兰花到市场上出售,价格贱的1元一筒,贵的数百元一筒,外地商贩将兰坪野生兰花贩往广州等地出售利润可观。兰坪本地居民庭院中兰花也是主角,少的养7-8盆添绿。多的养到400多盆赏玩,部分人士得珍贵品市价可值数十万元。 乔木花卉中较有名的是山玉兰,又名天女木兰、天女花。属木兰科野生小乔木,为珍稀观赏树种,散生在海拔2500——2800米处的居高临幽的半阴坡处。其花色洁白如玉,素雅超群,如陆地“出水芙蓉”根、茎、皮、叶、花、果都有清幽芳香。微风吹来,银花在绿叶丛中婆娑起舞,宛如仙女,落瓣时节犹如仙女散花,故得“天女花”美名。经人工移植,成为绿化庭园、美化环境的珍贵观赏树种。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面积4325平方千米,辖4镇4乡104个村民委员会801个自然村,人口20万人,邮政编码671400。 下辖3镇,5乡: 镇:金顶镇、拉井镇、营盘镇。 乡:兔峨乡、通甸乡、河西乡、石登乡、中排乡。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兰坪的行政区划在各个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所属各异,范围不同。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兰州以来,一直为兰州土司罗氏所辖。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后,兰州土司罗定国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奉命将士知州府从上兰故址迁移到澜沧江边的兔峨区(原先驻扎在澜沧江东岸的兔峨村定居)。民国元年(1921)兰坪分设兰坪州治,从丽江县的二十七里中析出东新化里、西新化里、通甸里、江东西里、兔峨里和顺化里等六里(“里”为当时行政区划名称,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为兰坪州。民国三年(1914年)改州为县,仍辖六里。民国十年(1921年)推行区、里建制,从通甸里析出上兰里,并将全县划为六个区。除通甸里和上兰里共为第二区外其余皆为区、里归一。当时划编区和里的情况下:第一区为东新化里,第二区为通甸里和上兰里,第三区为兔峨里,第四区为西新化里,第五区为顺化里,第六区为江东西里。 民国二十年(1931),废除区、里建制,推行区、乡(镇)自治建制,兰坪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区划划编才完成。全县共划为6个自治区,25个乡(镇)(19个乡,6个镇): 第一区:辖永兴镇,文兴乡,琅共镇,啦井乡。 第二区:辖通甸镇,安乐乡、乐天镇、富民乡、兴仁乡。 第三区:辖武愍镇,武定乡、文明乡、大鹏乡。 第四区:辖石登乡、集凤乡、烟川乡、中排乡。 第五区:辖维登乡、富川乡、碧玉乡、高山乡。 第六区:辖兔峨镇、凤毛乡、鹏池乡、怒地乡。 这次的区、乡(镇)建制划编的基本格局延续了八年的时间,虽然其中经过多次局部调整,但总体框架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才由乡、镇建制所取代。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区的建制,全面推行乡、镇、保甲建制,全县划为11个乡、镇,98保,955甲。这次划编,乡、镇名称除石宝、高山两个乡名外,其余均无与现在的乡、镇名称基本一致。 解放后,兰坪的行政区划有过多次调整,其中在1949年10月兰坪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将原设有的11个乡、镇调整为11个区的规模。即:金顶区、啦井区、营盘区(由原营盘镇和石宝乡合并)、石登区、中排区、兔峨区、维登区、高山井区、兴仁区、通甸区和上兰区。1950年上级将原兔峨土司地界的怒地乡划给了原碧江县(因山体滑坡,现已撤消)。同年8月又将全县11个区合并为4个大区:第一区辖金顶、啦井、营盘三个乡;第二区辖上兰、通甸、兴仁三个乡;第三区辖石登、中排、维登、高山井四个乡;第四区辖兔峨一个乡。1953年12月将原第一区内的营盘乡和原第三区内的高山井乡、第二区的兴仁乡划分出来,全县就把原来的四个大区调整为六个区;第一区辖金顶、啦井两个片,第二区辖上兰、通甸两个片,第三区辖石登、维登三个片,第四区辖营盘一个片,第五区辖高山井、兴仁两个片,第六区辖兔峨一个片。1954年第二区的利苴乡划归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同年7月第二区的上兰乡划归大理剑川县。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又将六个区调整为九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即金顶公社,啦井公社,营盘公社,通甸公社。1961年初调整社队规模,4月将九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9个小公社,即金顶、啦井、营盘、拉古、恩罗、兔峨、拉马登、石登、大竹箐、小格拉、中排、德庆、烟川、维登、箐头、碧玉河、河西、安乐、通甸。1963年4月,兰坪县委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撤销了19个小公社的建制,恢复6个区的机构。1965年12月维登划归迪庆州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1966年2月,又将第一区划为金顶、通甸、啦井、营盘、兔峨、石登、中排、河西、通甸等八个区,下设101个人民公社。从此以后,尽管行政区划名称作了多次更改,但所辖的行政区域至今一直没有变动过。1984年2月改革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实行政社分开,设区建乡,撤销了八个人民公社的体制,恢复金顶、啦井、营盘、兔峨、石登、中排、河西、通甸八个区的建制。1987年12月改区为乡、镇,全县设3镇5乡即金顶镇、啦井镇、营盘镇、兔峨乡、石登乡、河西乡、通甸乡。原来的乡改为村公所(办事处),全县计有104个村公所(办事处),801个自然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