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栉龙的模式标本(编号ROM708)包含一个头颅骨与部分骨骸,缺少膝盖以下的后肢与大部分的尾巴。该标本是在1920年,由一个多伦多大学的野外队伍在加拿大埃布尔达省红鹿河畔的桑德河附近所发现。这个标本的发现地点目前为恐龙公园组,年代为上白垩纪的坎潘阶;而该化石被威廉·帕克斯命名为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以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董事会主席Byron Edmund Walker爵士为名。尽管在埃布尔达省发现了副栉龙的第一个标本,但它们的化石在该省仍然少见。除了模式标本以外,在恐龙公园组另发现了一个颅骨、以及三个缺少颅骨的标本,可能属于副栉龙。但在南方的新墨西哥州与犹他州,副栉龙是最常见的化石。
在1921年,大约是埃布尔达省的化石被发现、命名的同时,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在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县的基特兰德组发现了一个部份头颅骨,该地层较恐龙公园组年轻。这个化石被送到瑞典乌普萨拉,卡尔·维曼(Carl Wiman)在1931年将它们叙述成第二个种,小号手副栉龙(P. tubicen)。种名tubicen衍化自拉丁语中的吹鼓手。2小号手副栉龙的第二个接近完整头颅骨(编号NMMNH P-25100)是在1995年于新墨西哥州发现。在1999年,罗伯特·苏利文(Robert Sullivan)与托马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来检验这个头颅骨,并在一个专题论文上讨论小号手副栉龙的生理结构、分类,以及冠饰的功能。托马斯·威廉森稍晚提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提出不同的分类结论。 在1961,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叙述了另一个保存良好标本,并命名为短冠副栉龙(P. cyrtocristatus)。这个标本包含一个部份头颅骨,上有圆、短冠饰,以及头颅后的大部分骨骸,除了足部、颈部、以及部分尾巴以外;该标本目前位于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短冠副栉龙的种名cyrtocristatus在拉丁语中意为「变短的冠饰」。短冠副栉龙被发现于Fruitland组顶层,以及其上的Kirtland组底层。
在1979年,戴维·威显穆沛(David B. Weishampel)与詹姆斯·约翰逊(James A. Jensen)在犹他州加菲尔德县的凯帕罗维茨组发现了一个副栉龙的部份头颅骨,该地层年代为坎潘阶。这个头颅骨与另一个犹他州所发现的头颅骨,就冠饰的形态上属于短冠副栉龙。
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高原,是美国西部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它横跨着犹他、科罗拉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四个州。这里海拔1500—3000米,地势高峻。但高原的地表较为平坦而且基岩裸露。这些广阔而连绵的基岩为砂岩、页岩、泥岩和灰岩岩层,它们差不多是水平的或微具倾斜,其中又以砂岩最厚,竟达几千米。近于水平的的岩层层层迭迭,宛若一本硕大的书册。巨厚的砂岩多呈浅黄、橙红、紫红和紫罗兰色,有时还夹杂着奶油色的薄层,在阳光照射之下,灿烂绚丽,光艳夺目。高原上的主要河流——科罗拉多河,从东北到西南贯穿高原,像一条深深嵌进高原基岩之中的银色缎带,回旋蜿蜒地流入加利福尼亚湾。科罗拉多河和它的支流流经之处,峡谷深邃,悬崖壁立,气势十分雄伟。其中,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自北部州界的马布尔峡谷至内华达州界附近的格兰德瓦什崖,长约349公里,两岸崖壁之间宽6到29公里,深切约1800米,谷底水面线宽度不足1公里,最窄处仅120米,谷壁呈阶梯状,悬崖、峭壁、险峰、奇石比比皆是,是高原(科罗拉多)上最大的峡谷,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自谷底向上,从几十亿年前的古老花岗岩、片麻岩到近期各个地质时代的岩层(最年青的火山喷出岩形成时间仅1000年),都清晰地以水平层次出露在外。各岩层不仅硬度不同,且色彩各异,在阳光照耀下变幻莫测。所有这些,确实构成了一幅雄伟壮观的自然画卷。由于科罗拉多高原气候干燥,化学作用极为微弱,故岩石的原始色泽得以保持完好。在阳光照射下,岩石呈现出粉红、黄、蓝、白、紫红等多种五彩斑斓的颜色,且随时间的变化峡谷的景色美丽迷人。峡谷最深段已辟为国家公园,成为美国国家公园中一颗熠熠闪光的钻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
科罗拉多高原上,与深切的峡谷映衬对照,在厚层的砂岩之中,出现一种特殊的砂岩侵蚀地貌形态——天生桥,和多种台、柱、堡等造型地貌。它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如犹他州东南部的圣胡安地区,一条深达760米的峡谷上横跨着三座天生桥。其中最大一座高68米,跨度80米。而在犹他州南部纳瓦霍山西北科罗拉多河支流的一个偏僻的峡谷之上,屹立着一座世界最大的天生桥,高出水面94米,跨度84米,桥顶厚13米,宽10米。所有这些天生桥由鲜艳的橙红色砂岩构成,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凌空横架,的确很像是天边美丽的彩虹。尤其是在犹他州格林河流入科罗拉多河入口附近的“峡谷地区国立公园”稍北地方,以众多天生拱而久享盛名的“拱国立公园”,囊括了犹他州南部的300多座天生拱桥中的124座,真可谓集天下天生拱之大成。更奇特的是在拱国立公园,在发育天生拱的崖壁之上,有一个很美丽的“双拱”,令人叹为观止!天生拱的拱口形状也是多种多样,拱体外形更是千变万化,各种奇特造型,令人目不暇接而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造化。所有这些砂岩奇特的造型地貌、各种奇峰异石与深切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同生一高原,相伴而生,相互辉映,千姿百态的天生拱桥,耸立在峡谷之上或镶嵌在崖壁之中,仿佛是一颗颗光华璀璨的珠玑宝石,把科罗拉多高原这幅壮丽雄伟的画面点缀得更富有生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