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家对脱离南极洲的成千上万座冰山有了更为积极的看法,这些漂浮在海面、寒气袭人、有种荒凉之美的巨大冰块原来是生物活动的“热点”。而且,至少从理论上说,它们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积聚。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加利福尼亚州莫斯兰丁市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的肯尼思·史密斯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研究了威德尔海分别长2公里和21公里的两座冰山。威德尔海在南极洲与南大西洋之间,靠近阿根廷南端。
冰山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纯净:数万年来,在漂向大海的过程中,它从空气中获得许多矿物质。在融化过程中,冰山释放富含营养物质的粉末,给浮游植物提供养料,这些浮游植物又养活了磷虾。史密斯说:冰山周围积聚了有机物,其食物链一直延伸到海鸟。威德尔海海域的冰山估计有1000座,它们的生物生产力难以估量。
不仅如此,冰山附近的磷虾大多自然死亡,沉入海底,从而也带走了所食的浮游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科学家列出了这样的生物链:冰山在漂移融化过程中,释放铁一类的矿物质,使藻类大量繁殖。这些生物体富含叶绿素:它们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磷虾成群活动,以浮游植物为食;海燕和南极臭鸥涌向冰山,从那里捕食磷虾;冰山周围的水母以浮游生物、磷虾和小鱼为食;冰鱼也以磷虾为食。尽管科学家在这项研究中还没有观察到食物链的最上端,但如此丰富的食物可能吸引逆戟鲸一类的大型捕食者。
深海琵琶鱼
2014年
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11月24日报道,美国加州科学家在蒙特雷海底峡谷约2000英尺海底深度用相机捕捉到珍稀琵琶鱼,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野外拍摄到这种琵琶鱼。
科学家此次拍摄到的黑色琵琶鱼身长3.5英寸,活动在2000英尺海底深度。这种琵琶鱼行踪诡秘,迄今为止,只被人们目击过6次。
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的布鲁斯·罗宾逊(Bruce Robinson)在接受《圣荷西信使报》采访时表示:在如此深的海域,拍到这种活的琵琶鱼,算是史无前例。
人们对于这种琵琶鱼了解甚少。据悉,母琵琶鱼用头上的发光体吸引猎物,甚至可以攻击体积较大的猎物。相对而言,公琵琶鱼身躯则娇小很多,且缺少用来消化的肠道,通常需要寄居在母琵琶鱼身体中得以存活。
美国加州中部海域深藏一种罕见球状、彩色琵琶鱼
美国加州中部海域深藏一种罕见球状、彩色琵琶鱼(Chaunacops coloratus),科学家用远端控制潜水摄影机观察海底3353公尺附近的深海鱼种,而这只神秘的琵琶鱼(又名鮟鱇鱼)除了身体会红蓝变色外,它会在海底「走路」,相当特殊。
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导,科学观察到活体琵琶鱼的生活样貌,正巧发现到一只琵琶鱼在岩石附近漂浮「走路」。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MBARI)研究员伦德斯藤(Lundsten)表示,「我们发现比较大只的琵琶鱼都呈现红色,小只的却趋向蓝色,因此我们研判它们有从幼年阶段到成年的过渡体色。」他发现其中还有紫色(红蓝相间)的鱼,推测应该是正在成长的未成年琵琶鱼。
特别的是,这种琵琶鱼在海底竟然用「走」的,它用胸鳍与腹鳍在「海底行走」,科学家认为,这种奇特的走路法在短距离内,比它们用游的还来得有效率,还可以让周边水域不受太大影响,增加它们捕猎的机率。
琵琶鱼似乎没人卖吧,没有报道说便宜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