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疫情仍是全球最严重的,但仍开放限制国外旅行的规定。随着全球形势的逐渐好转,美国将在五周内解除对中国的旅行限制。这里给你一个详细的指南。
美国航空业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正在敦促白宫在未来五周内起草一份计划,取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对世界旅行的限制,以恢复世界各地人民的正常生活。
周一,超过24家公司和组织联合向白宫提出了他们的要求。相关企业希望,接种过新冠肺炎疫苗的人在进入美国前可以免除检测要求。他们还希望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说,接种疫苗的人可以安全旅行。
这些组织表示,这些措施和其他措施将加速旅游业和航空业的复苏。疫情期间,旅游业受到严重打击。
美国的航空旅行已经开始增加。在过去的11天里,每天有超过100万人通过美国机场的安检口,周日安检总人数一年多来首次超过150万。然而,客流量仍然低于。
呼吁放宽国际限制的组织包括美国航空公司(AAL。US)、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国旅游协会和美国商会。他们希望美国政府在5月1日前解除为期一年的国际旅行限制。
首先,航空业希望对欧洲、中国和其他地区实施的旅行禁令能够取消。
此外,这些组织指出,美国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新报告病例、住院和死亡人数最近有所下降。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近4500万美国人(超过美国人口的13%)已经完全接种了新冠肺炎疫苗。他们希望接种过新冠肺炎疫苗的人在进入美国之前可以摆脱测试要求。他们还希望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能够公开表明,接种疫苗的人可以安全前往。
他们在给白宫病毒应对协调员杰弗里兹恩茨的信中写道:“现在是时候为重新开放国际旅行制定计划和路线图了。”
美国航空业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加速旅游业和航空业的复苏。
在疫情爆发期间,旅游业遭受了重大损失。近期,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不断下降,近4500万美国人(占美国人口的13%以上)完成了疫苗接种,美国的航空业也逐渐开始回暖。在过去的11天里,每天有超过100万人通过机场安检。周日,安检人数一年多来首次突破150万,但客流量仍远低于2008年的正常水平。
除了《今日美国》报道,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克尔吉布斯(KerGibbs)也在媒体上发文,呼吁中美加强合作,结束旅行限制。
这段时间,中美康复游常态化的好消息频出,广大被迫在家学习的留学生看到了他们的期待。此前,各种新闻报道反映,今年夏天,甚至在夏天之前,中美可能会撤销——的旅行禁令。
科学观点分析:8、9月应取消中美游限制。
3月初,一场由布鲁金斯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论坛在网上拉开帷幕。
中国疾控中心首席专家吴尊友和美国专家从科学角度分析了中美何时撤销游限。
吴尊友分析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社区感染。另外,美国的疫苗推广非常快。有可能在6月前为大约80%的人口接种疫苗,90%的人口将获得免疫
第三,两国自由行计划应涵盖所有类型的旅游。
人员往来正常化已经进入中美两国的议事日程。
上周,中美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的会谈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据官方媒体报道,中美双方的会谈触及了中美人员往来的问题。
新华社的报道原文是这样写的:双方对根据疫情调整相关旅游和签证政策,逐步推进中美人员往来正常化发表了意见。
同时指出,双方讨论了为其外交和领事人员接种抗新冠肺炎疫苗的对等组织。
这说明中美之间的相互签证和观光旅游现在已经提上日程了。
不会
最近这两周,欧洲的多个国家以及北美逐渐开始复工了。然而,在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地,感染的人数仍然在持续攀升,其中一些国家的新增病例数在两个星期内翻了倍。就在上周,世卫组织宣布,继欧洲之后,美洲地区成为疫情的新“震中”。?
可以说,这次疫情的暴发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而且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多米诺骨牌会不会出现“回潮”的现象。面对这样的可能性,不少行业的从业者不得不开始重新做打算。此前大家只是觉得,扛过这段就好了,但现在得调整思路了,得琢磨如果跟疫情长期共存,怎么能杀出一条出路来。
旅游业,可能就是一个不得不做出改变的行业。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有一篇文章指出,这次疫情将会给人们的旅行习惯,带来长期的、根本性的改变。Airbnb的创始人Brian Chesky,管这种改变叫做“旅行的再分配”。?
我们先来说说,为啥旅游业可能是个不得不改变的行业。
我们都知道,在疫情期间,旅游行业是一个受冲击格外大的行业。这个行业的“外伤”,我们都能看到,也很容易理解,就是需求锐减。
就拿航班来说吧。国际旅行数据提供商OAG做了一个统计,进入五月,全球航班的数量相比起去年下降了70%左右。在疫情较为严重的美国和欧洲,5月航班数量同比下滑接近85%。像是伦敦的希思罗机场,去年4月总计承接了680万的旅客,今年4月只有20万人;而美国的交通安检部门呢,去年4月经手的旅客有7000万,今年只有320万。
相比起欧美,中国的情况当然好很多,不过从数据来看,恢复的过程仍然路漫漫。根据OAG的统计,截止到5月份,中国航班数量相比起去年仍然低30%。
不过,如果单看需求的下降,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件事对于旅游业的冲击。旅游业是个很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这本来就是一个抗压能力比较弱的行业。需求锐减,是旅游业的外伤;旅游业自己本身的脆弱性,也同时在制造“内伤”。
我们还是拿航空业来举例。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行业,可能会觉得,这个行业财大气粗啊,毕竟坐一次飞机那么贵,飞机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收费服务。
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航空业是一个“薄利多销”的行业,利润薄到什么程度呢?
《华尔街日报》做过一个分析,说在国外,如果一趟航班有100个座位,利润有多少呢?利润只有1个座位赚的钱。
剩下的99个座位,覆盖了各种各样的成本,比如燃油的费用需要29个座位的收入来覆盖,人员薪水需要20个座位,政府税费需要14个座位,维修费用需要11个座位等等。反正这么算下来,这么一趟100人的飞机,得有99%的上座率才能赚到钱。
当然,平均下来没有那么夸张。总体来说,对于国外的航空公司来说,上座率达到2/3,才有赚钱的可能。
那咱们国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在公众号“蓝翼说”上看到一个分析,说国内一趟航班,从每个乘客身上,也就能赚到一两杯星巴克的钱。
如果把国内三大航的利润拿出来,除以运送的旅客人数,你会发现,国航平均运送一个旅客,赚63块;东航赚27块;南航赚20块,而这三大航的业绩已经算非常不错了。
当然,这种计算方式比较粗暴,不过通过这笔账,我们能很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旅游业的抗打击能力不强。
所以你看,为什么我说,旅游业可能不得不做出改变:如果疫情持续,或者说,在不同地点、不同季节反复暴发,旅游业现在这么脆弱的经营模式,是很难抵抗住这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
那么,旅游业具体有啥应对方法呢?难道只能大规模裁员么,缩减成本么??
没这么简单。《经济学人》的这篇文章引用了Airbnb CEO Brian Chesky的观点,说现在旅游业面临的情况不仅仅是规模缩小。就像我们在开头提到的,他认为,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再分配”redistribution,旅游行业需要为“后疫情时代”主动做出调整。
什么意思呢?
首先是旅行消费的再分配:人们选择旅行的地点,将会本地化、乡镇化。
本地化,很好理解。不少国家关闭了国境,或者要求跨境旅游进行隔离,所以很多人就转而选择了国内出游。
比如,韩国4月份出去旅游的人里,有四分之三都是国内旅游。相比之下,平时这个比例只有一成左右。再比如,Airbnb发现,从全球来看,国内预订现在已经占据平台上80%的订单。还有不少人预订离自己家不超过80公里的民宿。《经济学人》分析,这有可能是人们怕隔离策略临时改变;距离近的话,即便隔离政策改变,也能开个车就回家。
不过,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国内游客不是替代了国际游客这么简单。国内游的地点,也发生了变化。一句话概括这个变化就是,小镇雄起。
你想啊,一个大城市为啥吸引人?不就是生活方式嘛。比如去纽约,得去百老汇看场演出吧?来北京,得泡泡三里屯的酒吧吧?但是疫情之下,大部分人可能更想找个没人的地方,摘了口罩,享受一下自然风光。更何况,展览、演出、社交场所本来也恢复得缓慢。这么一来,大城市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经济学人》观察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农村乡镇或者更偏远的地区旅游。比如,在美国,酒店连锁IHG,生意最好的酒店都是海边的;美国南部一些海边景点,入住率甚至高达六成。
Brian Chesky认为,其实这种从城到乡的旅游偏好,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趋势。只不过,在疫情发生之前,他预计这种趋势得二三十年才能成气候,没成想,疫情让它大大加速了。
游玩的地点变了,人们策划出行的方式,也变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