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旅游局 数据不一致?
12月17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结果: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3.3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0.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33%,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
12月21日,国家旅游局网站发布了《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宣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
两家都斩钉截铁地说有根据。
国家统计局说:根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对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进行了核算。并解释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进行旅游及相关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生产是指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组织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新的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国家旅游局说: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以既有的国际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法,核算出全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
一个是指“最终成果”,一个是讲“综合贡献”;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可以说是“土标准”;一个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可以说是“洋规矩”。
从发布的主体看,一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国家主管部门,一个是旅游业的国家主管部门。两者各有其官方的权威性。
从发布的时间看,先后相距4天。是两个国家主管部门事先缺乏构通,还是两家故意为之?按常理,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数据,应先给旅游主管部门打打招呼。反之,国家旅游局发布年度旅游产业的关键数据,也应给统计主管部门通通气。现在公布的同一年全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差距如此之大,显然是各搞各的。都在北京,都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两个部门缺乏构通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今年8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16号令,公布《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标准。按理说,这个与旅游部门密切相关的产业统计标准,国家旅游局应高调回应。但事实并非如此,没见到一位国家旅游局负责官员发声。只是少数学者有些评述,本人也曾以短文相议。此次,国家统计局先声推出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结果,4天后国家旅游局拿出自己的统计数据,两者差别之大,大有针尖对麦芒之势。
两个部门对同一个产业的增加值拿出两种数据,有三种可能:其一,一对一错;其二,两者都对,只是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各有其理:其三,两者都不对,一个对旅游增加值估算过高,一个对旅游增加值估算过低,都有偏差。
本来,对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功能与作用的量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WTTC)已探讨多年。现在虽说有了《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旅游统计调查制度》、《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也只是“建议”而已。具体到各个国家如何实施,仍有许多难点,特别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众多国民经济部门及省区市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连续的、细化的统计数据,要具体推断出百分之几点几的结论,实比登山还难。借用两个时髦用语,没有“大数据”,何能“云计算”?
对此,我国虽有几个省作过试验,有些学者也作过探讨,但在国家层面,尤其是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两个关键的主管部门并未坐下来共同深入探讨、系统调查、典型试验、周密研究、统一部署、联合推动,怎么可能对这个极为复杂、宏大的课题得出共识?尤其是如果以急功近利的心态,以任期内政绩为冲动点,事先划一个框框,在短时间内急急忙忙想搞出一个“体系”、制订一套“标准”,为“‘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的结论寻找“统计依据”,怎么能经得起实践、时间、历史的检验,怎么能取得共识?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一句:极而言之,这道综合性社会经济“数学题”可能不会有一个标准的唯一的答案。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笔者不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学知有限,也无能力为这场官司论长说短、为这两个数据辨别是非真伪。但是,有一点可以自信地说,解决旅游产业增加值量化这个旅游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需要摆脱“长官意志”、“权力裁判”,要靠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要靠各学科、各界别人士的合作攻关。也许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解决这个难题会多一些方法与渠道。
部门合作、产业融合,这是近来旅游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研究旅游产业增加值这个问题上,何不也行动一下呢?靠一个部门闭门造车不得,靠几个观点相同的专家苦思冥想、构思体系也不行。在这个问题上也需要开明、开通、开放。
新年伊始,人类蒙上阴影,疫情肆虐。各地所有景点和娱乐项目暂时关闭。本来是旅游旺季,现在都关门了。旅游业正面临几十年来最严峻的考验。旅游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自2008年春节以来,疫情数字每天都在变化。隔离、口罩、消毒、放假,让很多人的心情像一个“V”一样跌入谷底。在旅游业层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旅行社数量比非典期间增加了两倍多。
旅游业全年的损失预计将达到10亿元,或GDP的10%。很多旅游从业者历经风雨退订,却坚信“V型谷底已至”,坚冰消融,希望复兴。
普通游客也在感慨:“哪里有鲜花,哪里有沙滩上的阳光,哪里有晒外国美食的人?
他们在我们的朋友圈消失了3个月。脚禁和口罩都不是正确的生活打开方式。“很多人打开各种社交软件,为下一次出行“种草”。
随着全国复工潮的开始,人们逐渐回归到平时的生活中,旅游业急于为各种市场的复苏做准备。
目前,大牌景区美团的预售产品已上线近2000个,一周内翻了一倍;“五一”酒店搜索量增长35%,超过50%的旅客重新预订了春节行程;
越来越多的景区恢复运营后,排队人群拥挤,开启限流...................
同时,携程通过大数据平台“旅行观察者”对数百个目的地的“恢复评分”进行统计,发布《目的地复苏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40个目的地复苏指数超50
这份综合报告综合了近年来全球旅游行业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前后的恢复数据、旅游行业逐年增长规模、疫情预测、平台用户的搜索、浏览、订购、收藏以及季节性因素,进而建立年度行业恢复预测模型。
根据模型呈现的结果,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和平缓,行业将随着疫情的控制开始稳步上升,随着五一、暑假等传统旅游节点的到来开始增长,全年呈现明显的V型趋势。即使是年底的2021年春节假期,也应该有望达到报复性反弹的最高点。
据介绍,这份报告是基于有无疫情综合数据的比较差异和相应算法,得出目的地恢复指数数据,50分是一个关键节点。结果显示,超过40个国内目的地的复苏指数已超过50,显示出复苏期提前的迹象。
三亚、成都、贵州位列中国“愿望指数热门目的地”榜单前3名,上海、西安安、北京、厦门、杭州、广州、开封、重庆、青岛、长沙、苏州、黄山、湖州、西藏、深圳、婺源、广西也榜上有名。
在海外,除了泰国、日本、新加坡这三个“老朋友”,上榜的国家还包括越南、迪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加拿大、摩洛哥、新西兰、意大利、韩国、巴西、智利、阿根廷、以色列、斐济。
国内:一线城市“周边游”信心回升
“主题游”期待值高
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信心可能会从“周边游”开始回升。报告显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北京周边的“周边游”、天津、秦皇岛、张家口、保定、济南比较期待;上海周边的湖州、黄山、丽水、苏杭;
广州周边的澳门、惠州、珠海、湛江、桂林等地位列“周边游”愿望目的地指数排行榜前五名。此外,成都及其周边的贵州、重庆、甘孜州、丽江、香格里拉愿望指数上升。
虽然疫情还没过去,但很多消费者已经开始向往“去走走”、“赏花”、“看海”了。婺源、洛阳、大连、西藏、青海等以花闻名的地方,愿望指数最高;黄山、扬州、延庆、贵州、内蒙古位列“走向绿色”愿望指数排行榜榜首;随着气温的升高,三亚、厦门、青岛、日照、宁波在国内“热门海滨目的地”榜单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热门话题榜单中,“亲子”、“古城”、“美食”的心愿指数呈现强劲势头。上海、广州、香港、苏州、杭州等地对亲子家庭更有吸引力;"
具有“中国风”属性的西安安、开封、靖州、晋城、沈阳则荣登“古城目的地”榜单榜首;因为长期忍受疫情的美食家更爱华西、华南等区域性城市,所以疫情过后,广东、上海、成都、重庆、长沙等地可能会迎来大批“食客”。
境外:“海岛”、“亲子购物”、“异域风情”成关键词
2013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和“买买买”热情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虽然在疫情中仍处于休眠状态,但中国人对海滩、购物和异国风情的热情是抑制不住的。
在包括“亲子”、“购物”、“异域风情”在内的境外目的地列表中,日本是首选,让人心生好感;新加坡、意大利、英国、德国、韩国、迪拜、加拿大等热门目的地紧随其后。
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越南、斐济和希腊成为每个人都想飞往的梦想海滩。摩洛哥、阿布扎比、巴西、墨西哥、智利、以色列、阿根廷和塞尔维亚以“异域风情”在榜单中占据一席之地。
把握机遇做好准备静候佳时全力以赴
据《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全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增长11.7%。按照原来的增长预测,今年将超过6万亿。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旅游业作为幸福的主导产业,责无旁贷。这次受疫情影响,大家的出行需求只是暂时被抑制。从长远来看,疫情终将过去,市场终将全面启动。
短时间内,被压抑的游客需求会在疫情结束后报复性增加,旅游业不仅不会步入正轨,甚至会呈现“井喷”态势。
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旅游需求,旅游企业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只要重启市场需求,相应的旅游经济系统就能迅速恢复运行。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企业要抓住低谷期隐藏的机会,做好优化升级的准备,应对未来市场的全面复苏,向旅游市场发出积极的信号,树立人们对旅游的信心。一旦旅行的浪潮袭来,你做好了全力以赴的准备,自然会是乘风破浪的佼佼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