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历史上,还没有人像加里波第那样赢得如此广泛的尊敬和爱戴,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他的雕塑。他是一个有着传奇般经历的天才军事家:在南美洲的丛林里冒险;率领"红衫军"远征西西里;赶走奥地利占领军,为祖国统一立下不朽功勋。后人把他与马志尼、加富尔并称为意大利复兴大业中的三杰。
传奇英雄-朱塞佩·加里波第
在近代意大利历史上,还没有人像加里波第那样赢得如此广泛的尊敬和爱戴,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他的雕塑。他是一个有着传奇般经历的天才军事家:在南美洲的丛林里冒险;率领"红衫军"远征西西里;赶走奥地利占领军,为祖国统一立下不朽功勋。后人把他与马志尼、加富尔并称为意大利复兴大业中的三杰。
早年的冒险
1807年7月4日下午6时,朱塞佩·加里波第诞生在撒丁王国的古城尼斯,父亲乔瓦尼·加里波第是一个船长,母亲罗萨·雷蒙迪是普通居民。幼年的加里波第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勤奋好学,酷爱罗马史,喜欢冒险和狩猎。1821年起他在俄国两桅帆船"康斯坦察"号上实习,游历了大半个欧洲,他的思想则受到意大利革命党人埃德阿尔多·穆特鲁的影响,一心要把祖国从奥地利手中解放出来。加里波第参加了意大利海军,准备组织起义,但被萨沃纳的奥地利总督破获,加里波第被迫流亡南美洲避难。
1835年,加里波第抵达巴西,那儿的意大利移民把他当英雄来欢迎,也就是在这里,加里波第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当时,巴西由一个叫迭戈·安东尼奥·费由的神父掌权,此人奉行独裁但很注意维护国家统一。南里奥格兰德州是巴西最南部的一个州,面积大约28万平方公里,移民很多,经济比较发达,一向有分离倾向。加里波第到达巴西时,正值该州以反独裁为由,在大地主本多·孔卡维斯·席尔瓦·平托的领导下宣布独立。
孔卡维斯的智囊是意大利革命党人蒂托·赞贝卡里,加里波第把这场斗争看做是正义事业给以热烈支持。他指挥"马志尼"号炮船为起义军效力,后又接管了帕托斯湖上的一个据点。1839年4月17日,加里波第率14名战士在这里击退了10倍于己的敌军进攻,赢得巨大声望。一连串胜利使孔卡维斯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不自量力发动了对卡塔林纳的远征,结果削弱了共和国的力量。四年后孔卡维斯被巴西一支骑兵队俘虏,加里波第也被迫流亡乌拉圭。
意大利军团
1841年的乌拉圭与阿根廷正处于战争状态。1843年2月16日,阿根廷军队包围了乌拉圭首都蒙得维地亚,城中仅有42000多居民,其中绝大多数是欧洲移民,意大利人约有4200人。由于谣传阿根廷军队会杀光城内居民,所以各国侨民都武装自卫。
4月1日,法国志愿军首先成立,意大利人也不示弱,成立了由戴维·瓦卡雷扎指挥的700人的志愿军团,下设4个师,加里波第也是创始人之一。起初,意大利军团表现欠佳,蒙得维地亚当局不得不请加里波第出山来指挥这支军队。加里波第走马上任后对军团进行了彻底改组,重新设计了黑色军旗,上绣正在喷发的维苏威火山图案,以激发战士们为自由而战的决心。军团没有统一制服,不得不从一家肉类加工厂搞来屠夫工作服充数,加里波第最初很讨厌这种红制服,但很快就喜欢上了它,"绯红色的上衣,配上一条色彩鲜艳的小领巾,显得十分潇洒"。当地居民亲切地称呼意大利军团为"红衫军",这也就是后来威震欧洲的正义之师—意大利红衫军团的雏形。
形势严峻,阿军的包围越来越紧,意大利军团反攻并占领了巴拉那河上游的萨尔托城。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暴怒如狂,9月20日,命大将乌尔圭扎率军3000人立即夺回该城。连续三天,乌尔圭扎猛攻萨尔托,但付出重大代价也无法得手,加里波第又不断派兵出击,智穷力竭的乌尔圭扎只好撤退。1846年2月7日,双方在圣安东尼奥又展开一场大战。当时,共和国派阿纳克莱托·梅迪纳将军的500骑兵增援萨尔托,加里波第亲率一连步兵(186人)和一连骑兵(100人)到距城7里的圣安东尼奥去接应。不料消息走漏突遭阿军包围,加里波第镇静自若,命意大利军团隐匿在一片废墟里固守。
阿根廷上校戈麦斯接到的命令是必须生擒加里波第。光在正面他就投入了1500骑兵和300步兵,但地形对意大利人有利,挺立旷野中的阿根廷士兵成了活靶子。加里波第率意大利军团在缺水少粮的情况下从早晨血战到傍晚,毙敌无数。因为缺水,伤员的创口甚至流不出血,但无一人投降或逃跑,这支昔日惹人耻笑的军队已被加里波第训练为一支勇敢善战的劲旅。天黑后,意大利军团突围,与梅迪纳的骑兵汇合后胜利返回城内,倒霉的戈麦斯只好趁夜溜走。
重返亚平宁
加里波第虽屡建战功,但权利之争却让他心灰意冷。梅迪纳嫉妒他的功劳,处处作对。加里波第以大局为重,一再忍让退却,可是为军团的将来着想,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出路。当时,意大利本土的革命如烈火燎原,割据的各封建王国也意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各种政治势力合纵连横,以新教皇庇护九世登基为契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在这种情况下,加里波第决定率领意大利军团起程回国。
1847年4月15日,加里波第率63名志愿军战士登上193吨的"希望"号返回阔别12年的祖国,由于缺乏船只,其他士兵只能随后出发。6月21日,"希望"号抵达尼斯,加里波第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时,撒丁国王卡洛·阿尔贝托对奥地利宣战,猝不及防的奥军被分割包围在曼图亚、维罗纳、莱尼亚戈和佩斯卡拉等几座要塞中,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缺乏政治经验的加里波第误认为阿尔贝托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于是宣誓向他效忠,以军团士兵为骨干,招募志愿者组成了一支1000人的军队。
很快,加里波第向米兰出发,沿路收兵,到芒扎时队伍已扩充到3700人。这时,由一代名将拉德茨基元帅指挥的奥军不顾战线过长,孤注一掷向米兰发动进攻,这种冒险战法居然收到了奇效。米兰轻易被奥军夺占,本来就没有决心作战的阿尔贝托惊慌失措,竟秘密向奥军乞降。消息传来,志愿军出现了动摇,一些人当了逃兵,但加里波第仍然意气风发,拒绝了马志尼让他退兵瑞士的要求,决定展开游击战。8月15日,加里波第率剩下的1000人开到意瑞边境的卢伊诺,以突然袭击方式歼灭一个奥军猎兵营,俘敌400人。
在拉德茨基元帅看来,加里波第不过是一个南美洲的海盗和冒牌将军。但游击战很快就令这位著名的元帅深感头痛,以至他不得不从第2军和南方战线调来6个旅共19000人的部队由达斯普莱指挥围剿加里波第。强敌压境,志愿军的形势越来越恶化了。8月26日下午,只剩大约800人的志愿军在位于瑞士边界的莫拉佐内村被5000奥军包围,加里波第亲自断后,率志愿军且战且退,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撤退,来到瑞士的阿尼奥时竟只剩30人了。
罗马共和国
历时一年的第一次独立战争以失败告终,这激起了意大利人民更高涨的革命热情,1848年,罗马人民大起义,推翻了教皇庇护九世的统治,罗马共和国在礼炮声中宣告诞生。
教皇庇护九世向欧洲天主教国家求援,法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国代表聚会西班牙加埃塔,制定了武装干涉罗马共和国的计划。4月,乌迪诺率领的法军9000人在契维塔韦基亚登陆,向罗马进逼,奥军侵占博洛尼亚,西班牙军队逼近罗马以南,两西西里王国(也称那不勒斯王国)军队也向罗马推进,反动力量形成合围之势。
当时,罗马共和国有一支9000人的军队,包括国民卫队、独立战争老战士和一支伦巴第轻步兵,力量薄弱。关键时刻,加里波第从南方赶来增援。共和国的主要敌人是法军,1849年4月30日,被誉为"法兰西头号元帅苗子"的乌迪诺率5000法军直扑罗马西北的佩尔图萨大门,指望一击得手。防守那里的正是加里波第,虽然只有2500人,但加里波第部署巧妙,以步兵占据四风别墅和潘菲利别墅等据点,炮兵控制贾尼科洛高地,形成纵深防御。法军对罗马城几座大门的进攻很快被击退,经验不足的罗马学生军误认为敌人溃退便展开追击,结果被法军第20团打散,乌迪诺趁机占领了两座别墅。危急时刻,加里波第亲率预备队和伦巴第步兵反击,把法军打得狼狈逃窜,乌迪诺被迫撤回了契维塔韦基亚,并丢下400名伤员。
法军刚退,两西西里国王费迪南多二世率军12000人又从南方的阿尔巴诺山压来。共和国政府急调加里波第反击,勇猛的意大利军团不顾疲劳,连夜向罗马以南快速机动。为了迷惑混入城内的敌方间谍,加里波第巧施瞒天过海之计。首先,他把出发地点选在波波洛广场,让敌人误以为他们是远征法军;其次,加里波第率部迂回前进,不断改变行军方向。与敌人接近时,加里波第派两连骑兵占领了制高点,在共和国战士势如破竹地勇猛冲锋下,敌军大乱,没放几枪就逃跑了。加里波第当机立断,派出一个营的预备队,上刺刀全线冲锋,追歼逃敌。战斗不到3小时就结束了,敌军6000人被全部击溃。
尽管加里波第连战取胜,共和国领导集团却对他十分猜疑,另委罗塞利为罗马城防司令,后者在军事上是个庸才,处处干预加里波第的正确指挥。一个星期之后,那不勒斯军队又卷土重来,这次敌军由2万人和30门大炮组成,占据着韦莱特里、阿尔巴诺、帕莱斯特里等战略要地。左翼凭恃大海,右翼背倚亚平宁山脉,控制了通向罗马必经的山谷,在兵力、装备、地形上都占优势。5月16日,罗塞利集中了共和国主力8000人与那不勒斯军队决战,然而狡猾之敌主动放弃了阵地,向韦莱特里一线收缩。加里波第虽再次发挥军事天才,率1500人的突击队消灭了敌军骑兵,予敌以重大杀伤,但昏庸无能的罗塞利不让炮兵及时投入战斗,结果只打了一个击溃战。
别了共和国
由于共和国的接连胜利,包括马志尼在内的执政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热衷于与法军进行和谈,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罗塞利也认为乌迪诺不过是三流将领,并认为他不敢破坏罗马的文物古迹。他还用抽签的荒唐办法来决定布防,人为地把共和国武装力量分为三个师,孤守在互不联系的城区,部队没有抓紧时间修筑工事,到处一片歌舞升平,无人理睬加里波第的正确意见。反观法军方面,刚上台的路易·波拿巴给乌迪诺增派了大量援军,还运来了重武器,法军总兵力从9000猛增至30000人,精通工兵作业的瓦杨将军也来到前线协助乌迪诺,敌我双方力量严重失衡。
6月3日夜,法军背信弃义发动全线进攻,当晚就拿下了当初固若金汤的四风别墅和潘菲利别墅。400名守卫者非死即伤,罗塞利引咎辞职,共和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危急关头,病中的加里波第不计个人恩怨,再次接过军事指挥权。凌晨5点钟,罗马的圣彼得广场上一片肃然,隆隆的战鼓声中,久经沙场的意大利军团排成整齐的方队,等候着加里波第的命令。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3000意大利战士要面对20000装备精良的法军。带病的加里波第身先士卒,"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响彻云霄,意大利军团发起排山倒海般的反击。7时30分,两座别墅重新回到共和国手中,法军被杀得丢魂失魄。加里波第的红斗篷出现在那里,法军无不望风溃逃。乌迪诺和瓦杨急红了眼,亲督部队反复争夺,别墅周围躺满了死尸,法军甚至用血淋淋的尸体构筑工事。关键时刻,增援的伦巴第轻步兵被罗塞利无理扣留2小时之久,致使两座别墅得而复失。
投入战斗的法军越来越多,两个纵队突破了斯帕达别墅和圣潘克拉奇奥大门,战斗变得没有希望。共和国的许多领导忙着到英美国家的使馆寻求庇护。7月3日,法军占领罗马大部分城区,共和国寿终正寝了。但加里波第没有放弃,他在拉泰拉诺广场集合了剩下的大约6000名士兵,准备把队伍拉到亚平宁山区的翁布里亚和托斯卡纳去打游击。乌迪诺派法国第1师的7个营、4个骑兵队追击加里波第,希望抓住这个"法国最凶恶的敌人",其它各路反动军队也包围上来。为了对付加里波第,动用了40000法军、20000那不勒斯军队、9000西班牙军队、15000奥军和2000名托斯卡纳部队。加里波第且战且退,与敌人周旋,但是局势越来越坏,队伍最终被打散,加里波第的爱妻阿妮达也死于疾病,他只好第二次流亡美洲。
再战亚平宁
6月26日,加里波第乘船到达纽约,受到了意大利移民的热烈欢迎。流亡期间,加里波第仍然关注着祖国。从1852年秋到1853年2月,意大利革命党策划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由于采取错误的路线,策略不周,导致起义全部以失败告终,大批志士被捕遇难,党的主要***朱塞佩·马志尼的威信受到致命打击。事实证明,单靠革命党已无力领导意大利复兴大业走向胜利。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撒丁是惟一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它成为资产阶级自由派集中的地区。1852年出任首相的卡米洛·加富尔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因此,以撒丁王国为核心、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为主要途径,便成为意大利统一成功的惟一选择。1858年7月21日,加富尔和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于法国南部小镇普隆比埃尔,双方商定:法国出兵帮助撤丁王国将奥地利逐出伦巴底和威尼斯,而撒丁将把尼斯和萨伏伊地区割让给法国。
1854年5月7日,加里波第重返热那亚,接受撒丁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的命令,组建一支精锐部队-"阿尔卑斯猎兵团"。1859年5月,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法国和撒丁联合对奥地利开战,加里波第率猎兵团深入敌后,连战皆捷,成功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深感震惊的奥军统帅部不得不从第2军团抽出加强有炮兵和骑兵的鲁普雷希特旅来对付他。5月26日,在瓦雷泽到科摩的道路上,猎兵团经短促激战,力挫奥军鲁普雷希特旅。奥军司令部又派勇将卡尔·乌尔邦男爵率6000多人据守科摩顽抗,但加里波第亲率3000人的猎兵团猛冲猛打,仅一个早晨就攻克科摩,乌尔邦带残部一直败退到芒扎才稳住阵脚。
加里波第充分利用了胜利的影响,大举向前推进,沿途派出骑兵四出侦察,一度兵临布雷夏城,民间谣传他手下有20000雄兵,正欲攻取奥军位于罗纳托的总指挥部,奥军一时部署大乱。在正面战场,法撒联军也在马真塔和索尔费里诺血战取胜,这激起了意大利全国的爱国热情,各地先后发生起义。然而,拿破仑三世出兵帮助撒丁,并不是为了意大利统一,因此,当他看到意大利革命局势很难控制时,便背着撒丁王国与奥地利签订了"维拉弗兰卡"协定,规定奥将伦巴底割让给法国,再由法国转让给撒丁,但奥仍可保有威尼斯。撒丁不得不接受该协定,第二次独立战争就此结束。
尽管战争半途而废,但撒丁王国毕竟收回了伦巴底,意大利统一的关键一步已经迈出。1860年4月,意大利最顽固的封建堡垒—两西西里王国也出现了革命的征兆,使统一运动再现高潮。加里波第决定组织志愿军去支援当地人民,彻底摧毁封建统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千人军"(又称"红衫军")。
千人军远征
由于加里波第的声望,撒丁王国对远征未作阻止,加富尔也认为远征有利于增加外交筹码,但为了不惹麻烦,他又下令不给志愿军发武器。这些掣肘自然难不倒加里波第,他率领1000多名战士义无返顾地出发了,去完成加富尔认为是"疯子的事业"。
两西西里王国是意大利最古老也是面积最大的王国,拥有900万人口,首都那不勒斯。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王弗朗切斯科二世专横无能,但拥有一支10万人的军队,仅在西西里岛就有3个师共25000人和64门大炮。单从数字看,加里波第似乎是以卵击石,他所依恃的只有高昂的士气和巧妙的指挥。5月10日,加里波第率1089人在西西里岛南部的马尔萨拉登陆。他明智地决定不作停留,而是以骑兵和精锐的热那亚宪兵为前导直扑首府巴勒莫。
西西里王国守岛司令兰迪急命斯福扎大尉率第8猎兵营1800人据守皮安托·罗马诺山阻挡志愿军前进。地形对守军十分有利,加里波第不得不身先士卒与敌反复争夺,他那著名的"红斗篷"成了敌人的活靶子。志愿军战士安东尼奥·埃利亚用身体挡住射向他的子弹,加里波第才幸免于难。经过激烈较量,斯福扎败回巴勒莫。西西里人热烈欢迎志愿军,加里波第的队伍每分钟都在扩大。弗朗切斯科二世急派亚历山德罗·农齐安特将军驰援,使西西里守军增至21000人,后者命瑞士上校冯·米盖勒率3000精兵前出到蒙雷亚莱,与邦南诺上校的三营士兵会合,对加里波第进行前后夹击。形势危急,加里波第巧施声东击西之计,把两路敌人抛在脑后,麾军直捣巴勒莫。农齐安特和兰迪没想到加里波第会有此一招,只得命令冯·米盖勒和邦南诺回援,同时督促部队死守,但巴勒莫全城爆发大起义,守军内外交困。兰迪的意志也垮了,他不愿再战,终于签署了投降书。
此后几天,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敌我双方都在积蓄力量。两西西里王国在墨西拿仍然有克莱里元帅指挥的18000人,还有些要塞控制在他们手中,自然不会轻言失败。7月20日,克莱里命博斯科大尉率3000人进行威力搜索,试探加里波第的实力。博斯科以米拉佐要塞为支撑点,占领志愿军的前哨阵地阿尔基村,并向科里奥洛村进攻。志愿军主力赶到后保住了科里奥洛村,随后在加里波第指挥下,一举夺回阿尔基村。乘胜直扑米拉佐要塞,败退的敌军扔下了2门火炮。博斯科派骑兵冲出要塞,企图夺回火炮,但被预先埋伏好的志愿军挫败。敌骑兵大队长朱利亚尼也被加里波第亲手击毙。
尽管博斯科不承认失败,但随着科森茨率领5000名志愿军赶来增援加里波第,他惟有忍痛撤回墨西拿。心灰意冷的克莱里元帅眼看大局将倾,只好请求国王允许他放弃西西里岛。
沃尔图诺河大战
形势发展很快,随着王国军队撤出西西里,加里波第开始筹划进军那不勒斯,彻底推翻弗朗切斯科二世的统治。8月18日夜,加里波第率3600人在意大利萨尔沃港登陆,乘夜分兵袭占敌军把守严密的勒佐要塞,俘守将加洛蒂。驻防卡拉布里亚的巴蒂斯塔·维亚尔将军急命梅伦德斯和布里甘迪两位将军分率1200人和2500人前往抵抗,但两位将军胆小如鼠,萎缩不前,反而被加里波第分割包围。维亚尔自己坐拥重兵却不敢支援,反而带一连亲兵逃回了那不勒斯。加里波第以大无畏的勇气,只身到敌军大营招降,敌军官兵群起响应,杀死了拒不投降的布里甘迪将军。
在不到12天的时间里,加里波第就占领了两西西里王国的大片国土,王国军队大多不战而降,胜利震惊了欧洲。9月5日,弗朗切斯科二世和王后被迫离开那不勒斯,乘船前往加埃塔,同时命令仅剩的主力沿沃尔图诺河布防,进行最后顽抗。最初,加里波第以为敌军士气涣散,已不堪一击。然而他抵达沃尔图诺河后才发现,敌人拥有雄厚兵力,而且这支军队清除了无用的废物后,剩下都是忠于国王的精锐。9月21日,王国军队趁加里波第离开前线时发动偷袭,夺回战略要地卡亚佐,毙伤志愿军250多人,士气大振。弗朗切斯科二世命令趁势一鼓作气夺回那不勒斯。
沃尔图诺河两岸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平原经常为雾气笼罩,沿着蒂法塔山有卡普亚、卡塞塔等据点,战线宽达65公里,有铁路经过。王国军队集中了全部主力28000人,分为两个集团,由里维拉和塔巴基两位将军率领。准备先夺回卡塞塔后,再全力向那不勒斯猛扑。加里波第手下也有20000人马,但成分非常复杂,有些部队并不完全听从命令。由于战线过长,加里波第被迫分兵把口,在右翼篷蒂谷地部署了5650人,在左翼圣马利亚和卡普亚部署了约3000人,在圣安杰罗教堂部署了4000人,另以1800人监视卡塞塔方向。加里波第把司令部设在圣莱乌齐奥,亲自掌握5600人的预备队,同时控制当地的火车站,以便机动兵力。
9月30日午夜刚过,王国军队迎着大雾从卡普亚城出击了。在主攻方向圣马利亚和圣安杰罗,投入了20000兵力,包括3200名骑兵和56门大炮。另以瑞士上校冯·米盖勒率8000人进攻右翼的篷蒂谷地。由于敌军拥有几倍的数量优势,圣安杰罗十分吃紧。敌军在防线上打开了好几处缺口,加里波第利用铁路把伤员运走,及时调来生力军。他亲率斯潘加罗旅实施反击,并命预备队3000人冒着敌人机枪火力乘火车快速机动,向敌人侧后迂回,米拉诺旅和两个匈牙利骑兵大队也加入战斗。经10小时激战后,敌军筋疲力尽,里维拉和塔巴基两路纵队同时败退,狼狈撤回了卡普亚要塞。
在右翼,冯·米盖勒的进展也不顺利。他分出5000士兵由鲁伊斯将军率领向卡塞塔老城前进,自率3000雇佣军朝篷蒂谷地挺进。如此一来,他的数量优势就荡然无存了。尽管雇佣军训练有素,但志愿军还是顶住了他的进攻,先是埃伯哈特旅败退下来,接着冯·米盖勒也缩回杜恩切塔去了。倒霉的鲁伊斯不知道情况已发生变化,仍然机械地执行命令,他费了4个小时攻下一座由280名志愿军把守的废弃古堡,然后冲进卡塞塔老城,大肆烧杀,可惜这时主战场的战斗已经结束了。加里波第亲率左翼部队和2个撒丁轻步兵营把他们包围起来。短暂交锋后,鲁伊斯率部放下了武器。沃尔图诺河之役是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王国军队伤亡3420人,志愿军死伤1850人。
沃尔图诺河大战后,弗朗切斯科二世保住王位的最后希望也化为泡影。11月7日,撒丁国王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在加里波第陪同下进入了那不勒斯。为笼络加里波第,国王任命他的儿子里乔蒂为御前副官,送给加里波第别墅一座、汽艇一艘。但加里波第说得好:我奋战南方,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谋取私利。1861年3月14日,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正式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当时,加里波第积极筹划向罗马和教皇国进军,但他的爱国热情与政府格格不入,双方矛盾激化。加里波第排除万难,再次组织志愿军准备攻克罗马,以致法皇拿破仑三世不惜以战争相威胁。意政府屈从外来压力,准备武力解决加里波第。8月28日,加里波第在勒佐附近高地宿营时,被撒丁军队突然包围。加里波第无意同室操戈,他只身来到阵地前挥动帽子高喊:"不要开枪,意大利团结万岁!"纪律严明的志愿军一枪未发,可撒丁军队却枪炮齐施,一个流弹打中加里波第的足踝,他本人随即被俘。
进军奥地利
意大利政府俘虏加里波第后,由于无法对其进行审判,只好于10月5日宣布特赦。随后,加里波第漫游意大利各地,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意大利王国成立后,一直企图夺取威尼斯。1866年4月,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而发生尖锐矛盾,这给了意大利一个机会。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乘机对奥宣战,第三次独立战争爆发。6月24日,奥意两军在库斯托扎进行大规模会战,意军由于指挥不善而失利,被迫撤至明乔河。
"国破思良将",在意大利王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加里波第再次临危受命,在卡普雷拉岛组成一支拥有38000人、200匹战马和24门火炮的志愿军,总司令部设在布雷夏城。加里波第的计划是向特兰提诺运动,占领阿尔卑斯山的米迪卡利亚山谷,把战争引向敌占区。但这个任务并不简单,强悍的奥地利将军弗朗茨·库恩·冯·库内费尔德手下有17000名士兵,其中包括3000精锐的蒂罗尔山地步兵,任务就是阻止加里波第。
6月25日,志愿军经激战攻克苏埃洛山。7月7日,加里波第在洛德罗内又打败奥军,但库恩获得了2个炮队和6连步兵的增援,把志愿军的尼科泰拉旅围困在孔迪诺地区。加里波第亲率第9团实施反击,并命第7团向敌人侧后迂回,双方均遭重大损失,但库恩的意志动摇了,奥军全线败退。7月20日,库恩又得到两营步兵、一队炮兵和一队骑兵的增援,卷土重来,以6000人进攻加里波第的左翼,4500人进攻右翼,企图一举攻占战略要地里瓦。奥军攻热猛烈,歼灭了志愿军的基亚西营,并攻占贝泽卡,逼近志愿军位于斯托罗的总司令部。加里波第率司令部人员坚强抵抗,命第9团拊敌之后,奥军再次被击溃。志愿军乘胜准备攻取拉尔达罗要塞,进窥蒂罗尔,但就在这时,停战的消息却传来了。
由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压力,意大利政府强令加里波第撤出了南蒂罗尔。奥意战争以失败结束后,加里波第仍然为解放罗马奔走。1866年10月,他率领新组建的志愿军打败一支教皇部队,攻占蒙特罗顿多要塞。法皇拿破仑三世再派近万法军在契维塔韦基亚登陆,于10月26日进驻罗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志愿军4000人进至门塔纳时,遭法军3500人和教皇军3000人阻击。由于法军装备新式的夏斯波步枪,加里波第所部遭重创,进军罗马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被迫撤回驻罗马法军。9月2日,法军在色当大败,拿破仑三世成为阶下囚。意大利政府不再担心法国的干涉,遂派6万大军日夜兼程,严令必须赶在加里波第之前夺占罗马。9月20日,撒丁政府军和加里波第部同时开进历史名城罗马。教皇庇护九世下令军队停止抵抗,放弃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至此,意大利统一大业终于完成。
孚日山战役
意大利统一后,政府和人民开始以不安的心情密切关注普法战争的最新进展。当时,意大利左派各党站在普鲁士一方,右派各党则站在法国一方。人们都知道加里波第很佩服俾斯麦,而且又长期与法军作战,因此很多人推断他会趁机对法开战,甚至率领志愿军夺取尼斯。然而加里波第的决定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他决定赶往法国,协助这个昔日的对手与新兴的普鲁士对抗。在加里波第看来,拿破仑三世已经垮台,现在是援助法兰西共和国维护独立的时候了。
加里波第以意大利志愿军为雏形组建了4个旅,兵力约8000人。部署在法国南部的孚日山脉附近,因此也称"孚日兵团"。加里波第非常清楚,巴黎已被普军包围,个别战场的胜利不可能改变整个战争的结局,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他的个性。普鲁士将军冯·维尔德的第14军是普军精锐之一,当时正奉命扫荡上阿尔萨斯地区。在维尔德看来,法军的抵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加里波第的孚日兵团赶到后,这位将军才意识到真正的战斗还没开始。
法国将军康布列斯和赖伐尔拒绝与加里波第合作,借口保卫里昂向后撤
意大利元帅名单名单 列表顺序为:姓名 军衔 授衔时间 最高任职 意大利最高帝国元帅是为庆祝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胜利,于1938年3月30日制定,仅授予当时的总理墨索里尼和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严格来说,这两个人并不属于军事人物,国王的军事才能不得而知,但墨索里尼的军事才能是不能恭维的。
01、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Vittorio Emanuele Ⅲ,最高帝国元帅 1869.11.11-1947.12.28 1938.03.30 意大利帝国国王
02、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里亚·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最高帝国元帅1883.07.29- 意大利帝国首相 一战期间,意大利先后有两位总司令,卡多尔纳和迪亚兹,前者是一位有能力和十分专断的军人,因伊松河战役失败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后者能力不如卡多尔纳,但他总能精心筹划作战并细致的区分使用兵力,可以说这两人是意大利一战的首功之臣,1924年被第一批授予元帅军衔。
01 路易吉·卡多尔纳Luigi Cadorna(1850.9.4-1928.12.23)1924.11.24,陆军元帅
02 阿曼多·迪亚兹Armando Diaz(1861.12.5-1928.2.29)1924.11.24,陆军元帅
1926年,意大利晋升了第二批元帅,共5人,都是一战期间的军团级别的将领。
03 伊曼纽尔·菲利贝托·萨伏依亲王Emanuel Philibert, (1869.1.13-1931.7.4)1926.6.25,陆军元帅
04 彼得罗·巴多格里奥Pietro Badoglio(1871.9.28-1956.11.1)1926.6.25,陆军元帅
05 恩里科·卡维利亚Enrico Caviglia(1862.5.4-1945.3.22)1926.6.25,陆军元帅
06 加埃塔诺·吉亚尔蒂诺Gaetano Giardino(1864.1.24-1935.11.21)1926.6.25,陆军元帅
07 古列尔莫·皮科里·吉拉尔蒂Guglielmo Pecori Giraldi(1856.5.18-1941.1.15)1926.6.25,陆军元帅
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胜利后晋升了两名元帅。
08 埃米利奥·德·博诺Emilio De Bono(1866.3.19-1944.1.11)1935.11.16,陆军元帅
09 鲁道夫·格拉齐亚尼Rodolfo Graziani (1882.8.11-1955.1.11):1936.5.9,陆军元帅
二战时期意大利晋升了4名元帅。
10 乌戈·卡瓦莱罗Ugo Cavallero(1880.9.20-1943.9.14):1942.7.1,陆军元帅
11 埃托雷·巴斯蒂科Ettore Bastico(1876.4.9-1972.12.2):1942.8.12,陆军元帅
12 翁贝托二世,Umberto II. von Savoyen(1904.9.15-1983.3.18)1942.10.29,陆军元帅
13 乔瓦尼·梅塞Giovanni Messe(1883.12.10-1968.12.18):1943.5.12,陆军元帅 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7.29—1945.4.28)意大利政治家、独裁者,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而非希特勒。1922年至1943年期间任意大利王国首相。1925年获“Il Duce(领袖)”称号,1925年1月至1943年7月25日间实施独裁统治,1945年4月28日死于意大利科摩省的当戈。 墨索里尼1883年7月29日生于意大利弗利省的多维亚蒂·普雷达皮奥一个铁匠的家庭,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并加入了社会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使他在思想上从极左转向极右,转向战争狂热并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
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独裁的统治。
1935年10月派兵入侵埃塞俄比亚。当国联予以制裁时,他竟然在1937年12月领导意大利退出国联。1936年5月宣布将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同年7月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协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在之后的三年里派遣了数以万计的意大利军队和大批飞机在西班牙作战。从1933年开始,墨索里尼越来越无法否认他的意大利和新的纳粹德国之间存在着联系了。在这两个法西斯政权以外的世界,同时代的人几乎是非常自然地认为法西斯和纳粹的体系是类似的。在政治、军事上墨索里尼 积极与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进行合作。1936年10月,与希特勒在柏林签订《柏林协定》,规定在重要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的方针,罗马—柏林轴心遂告形成。1936年11月加入德、意、日三国《反共产国际协定》。1938年,墨索里尼下令取消议会,在国内完全建立起他个人的独裁统治。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个人的统治,独裁者一直兼任好几个内阁部长的职位。1939年4月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
墨索里尼于1940年5月出任了意大利战时统帅部最高统帅,并于同年6月10日对英、法宣战,出兵法国南部,并向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和埃及发动进攻,企图建立地中海帝国。10月派兵入侵希腊。1941年4月出兵配合德军进攻南斯拉夫。6月22日对苏宣战并派兵配合德军进攻苏联。1943年7月,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成功。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1943年7月24日大法西斯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解职并逮捕,并被监禁在蓬察岛,随后转到离撒丁岛海岸不远的拉马达勒纳岛,他在7月27日被转移到蓬扎(Ponza),8月7日又被转移到马达莱纳(La Maddalena)的海军基地,最后在8月27日被转移软禁在大萨索峰(Gran Sasso d'Italia)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的一间别墅里。同年9月12日,德国发动橡树行动,实施突袭行动用滑翔机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9月17日在意大利北部萨洛出任“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傀儡政府总理。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
1945年4月27日,墨索里尼在逃亡途中被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枪决。后被愤怒的群众暴尸。 (Pietro Badoglio)(1871-1956年)巴多格里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Piemondo)地区的Asti省。从都灵陆军学院毕业后巴多格里奥加入意大利陆队,1892年晋升为陆军中尉。此后他于1896年驻防厄立特里亚,1912年在利比亚参加了意大利夺取奥斯曼帝国北非属地的黎波里的战役,因战功晋升为少校。一战爆发后,中校军衔的巴多格里奥随军参战。在战争中巴多格里奥不断得到晋升,但是在1917年他遇到了第一个大麻烦。1917年巴多格里奥出任意大利第2兵团第27军军长,在卡波雷托战役中,第2兵团给意大利军队丢进了颜面,在奥德联军的攻击下整个兵团的虽然伤亡只有4万,降敌被俘的士兵却多达二十六万五千人。巴多格里奥虽然对此负有责任却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在同一年被晋升为陆军中将。 1918年11月意大利军队趁奥匈帝国土崩瓦解之际,于11月4日在英、法军队支援下,在意东北部一举击溃奥地利占领军,迫使奥军无条件投降,签署意奥停战协议,并收回被奥占领的特兰提诺、南蒂罗尔地区以及意奥边界的博伦纳山口。这一天成为意大利的建国日。而时任意大利陆军副总参谋长的巴多格里奥被视为这一胜利的缔造者,被直接晋升为陆军大将。
战后,巴多格里奥成为议会议员,并保留了军职。在一开始巴多格里奥并不接受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并为此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排挤,1922年他被降职调任意大利驻巴西大使。但是此后一系列的政局变革是巴多格里奥回到了军方的高层。1924年5月4日,巴多格里奥从新出任意大利总参谋长。1926年5月26日他被授予意大利陆军元帅军衔。1929年巴多格里奥调任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
二战爆发后,巴多格里奥第3度出任意大利总参谋长。巴多里奥深知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低下,多次劝说墨索里尼不要轻易和盟军作战。而野心勃勃地墨索里尼则对巴多里奥得劝告置若罔闻。1940年10月底,一心想在希特勒面前显示实力的墨索里尼悍然下令入侵希腊。在此之前,巴多格里奥元帅曾多次明确的表示反对。他认为:万一意大利军队的进攻不能很快获胜,那么战争势将延长下去,意大利已感到匮乏的资源将荡然无存。不出所料,对希腊的进攻开始后,在顽强的希腊军队的节节抵抗下意大利军队洋相百出,连连惨败。不是很清楚巴多格里奥在这一过程中具体扮演了什么角色,反正这年12月巴多格里奥被墨索里尼当成替罪羊一脚踢出了总参谋部。
1943年,轴心国战局急剧恶化,7月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后,意大利国失败观情绪高涨。在7月24日意大利议会Fascist Grand Council的会议上,巴多格里奥提出的关于推出战争和盟国求和的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的支持。第2天也就是7月25日,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三世出面解除了墨索里尼的职务,并按照巴多里奥的建议将墨索里尼软禁。紧接着,意大利成立了以巴多格里奥为核心的军事专制政权。它一面下令“同德国保持联盟,继续作战”,一面就退出战争的条件同美、英开始谈判。而与此同时墨索里尼的被推翻,成了国内反法西斯力量行动的信号,强大的罢工浪潮席卷北部各个工业地区。8月5日开始,巴多格里奥的代表与盟国在西西里秘密谈判停战条件。意大利人希望盟军在罗马北部登陆,并派一个空降师来占领罗马。8月初,埃尔温·隆美尔率部越过边境进入意大利北部,以支援驻守在意大利南部的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的8个德国师。德军将80万意军解除武装,逮捕了大批意军军官。8月31日,盟国以最后通牒的方式向意大利人下达了停战协定:全部武装部队立即无条件投降;要么接受,要么拉倒。由于盟国统帅部并不十分信任巴多格里奥,巴多格里奥政府所受到的待遇并不比墨索里尼政府更好。 9月3日,巴多格里奥政府代表在盟军起草的停战协定上签字,意大利向盟军投降了。9月8日傍晚6点30分,艾森豪威尔在广播中宣读了停战宣言。1个半小时之后,巴多里奥也宣读了停战宣言。此时,德军开始包围罗马。巴多格里奥带着王室成员和内阁阁员,分乘5辆汽车,趁着黑夜逃出罗马,奔向亚得里亚海岸,然后乘上2艘盟军快艇逃到了南方。10月13日,巴多利奥政府正式退出“轴心”同盟,向德国宣战。同时,英、美、苏三国政府也发表宣言,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然而随国王逃到意大利南方的巴多格里奥军政府并没有得到国民的支持。相反,在战争中支持墨索里尼的国王的地位因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极度不稳。1944年6月4日 盟军突破了德军严密防守的横贯意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线,解放了首都罗马,10天后巴多格里奥黯然辞职。战后巴多里奥回到了他的家乡彼阿蒙特,于1956年去世。 (Emilio De Bono)(1866.03.19-1944.01.11)在19世纪20年代初帮助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主义的党,并且,1922年他是四个组织者之一。3月在罗马发信号表示法西斯主义的政权的开始。在这期间博诺担当了警察局长,法西斯民兵和州长, 此时博诺曾尝试刺杀意大利的左派官员,虽然失败但惊奇地被赦免了。
1925年博诺担任利比亚军团司令。1929年他被任命了殖民地事理的大臣,不久后被免职,1935年博诺被继续起用并且成为了意大利的最高司令。他虽然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军人,但能力实在有限,不能胜任总司令的角色,因此早早被巴多格里奥替换。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虽然不出彩,但还是被晋升为元帅。
博诺反对意大利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他被任命为战争大臣。在1943年7月24-25日,埃米利奥·德博诺参加了法西斯主义的大委员会并且投票反对墨索里尼。导致后者倒台。当墨索里尼掌握了意大利北部成为萨罗共和国元首时他将博诺逮捕。1944年被墨索里尼下令处死。 (Rodolfo Graziani)( 1882年~ 1955年)格拉齐亚尼在1908年开始在殖民军中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起,在驻利比亚的意大利军任职。1930年晋升为少将,1932年晋升为中将。1930~1934年,担任意大利驻利比亚殖民军队总司令,多次指挥殖民军讨伐利比亚阿拉伯民族的反抗。被称为“屠夫”。还吊死了利比亚民族英雄奥马尔·穆赫塔尔。
1935年,任意属索马里总督,晋升为上将。1935~1936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期间,任南方集团军司令,率部从南部入侵埃塞俄比亚。在阿比西尼亚的作战中, 他将麾下的军队中编成四支机动部队,分别交给了他的四位所信赖的指挥官,即马雷蒂集群,贝尔贡佐利集群,阿贡斯蒂尼集群和弗鲁斯基集群。前两者以装甲部队为主,另外两队以步兵为主,宛如日后德军中的装甲师与装甲掷弹师的关系。整个战役中,从索马里出发的格拉齐亚尼军是配角,其兵力远远不及由厄利特利亚出发的埃米利奥·德·博诺元帅军,然而他的高机动性部队始终不同于其他战线,而一直能占有主动与优势。而上述的贝尔贡佐利集群,其指挥官有电胡须的别名,在西班牙内战中也赫赫有名。1936年5月晋升为元帅,接替巴多格里奥元帅任埃塞俄比亚总督。1937年2月遇刺,12月奉命返回意大利。1938年任意属东非名誉总督。
1939年9月,任意大利本土军司令。1939年10月,任意大利陆军参谋长。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0年7月在传奇人物伊塔诺·巴尔博空军元帅可疑地死于己方的高射炮火之后,再任利比亚总督兼驻北非的意大利军总司令,指挥25万军队对英军的作战,攻击令下的时候,格拉齐亚尼便不止一次地直谏,他说其部队的尚未准备就绪,各种装备,补给都不足。刚愎自用的贝尼托·墨索里尼强令进攻,结果被英国人讥笑为格拉齐亚尼麾下的百万意大利笨重之师,以蜗牛一般的赫赫威势,深入埃及竟达80公里之遥!便攻不进去了,随即被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指挥的英国反攻打的大败,不到数月即溃不成军。1941年 3月,因马特鲁港失败被撤销全部军职,被召回意大利并解除指挥职务。
1943~1945年,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意大利北部期间,格拉齐亚尼又被起用。1943年,在墨索里尼被德军救出后成立的所谓“萨洛共和国”中任国防部长,在此任期之内,他积极组织对游击队的清剿和对和平居民的镇压。同时,他还强力组织向德国大规模移民,为经济崩溃的德国输送了大批劳动力。1945年4月28日,被意大利游击队抓获。1948年和1950年两次接受审判,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但同年 8月被特赦释放。获释后,积极参与新法西斯党的活动,著有回忆录《我保卫了祖国》。1955年 1月11日,73岁的格拉齐亚尼在罗马死去。
格拉齐亚尼元帅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对于装甲战的认识和运用,可以说比古德里安还要早。他在1930年的利比亚,以及1935年的阿比西尼亚,便对机械化诸兵种合成部队进行了编制以及实战运用。但意大利贫弱的国力,使他的努力注定成为一场梦幻。 (UgoCavallero)(1880—1943)
意大利总参谋长,元帅。就学于莫德纳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 年获准将衔。为1919 年凡尔赛和会意大利代表团成员。1925—1928 年任陆军副大臣。1936 年晋升中将。1937 年起任意大利东非远征军司令,残酷镇压当地民族解放斗争。1940 年回国获上将衔,同年12 月取代巴多格里奥,出任意军总参谋长。任职期间曾一度参与指挥侵略希腊的战争,并力图加强意、德两国的军事合作,极力协调意、德两军在北非的作战计划,未获成功,1943 年1 月晋升元帅,但旋即被解除总参谋长的职务。1943 年7 月份墨索里尼下台后被巴多里奥政府逮捕。9 月8 日获释,10 日即被驻意德军总司令凯塞林召去,14 日暴卒。 (Ettore Bastico)(1876.4.9-1972.12.2):
巴斯蒂科就学于莫德纳军校。参加过1911—1912年意土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先后指挥第一 机械化师和第一黑衫师,晋升准将和少将。1935年任第二军和第三军军长,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7年4 月调任意大利远征军司令,指挥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晋升上将,并相继任第二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12月任意属爱琴海岛屿总督。1941年6 月又出任利比亚总督兼北非意军司令,配合德军作战。因与隆美尔不和,并时有激烈冲突,1942年8 月被解职。同时晋升元帅,调任利比亚意军司令。同年11月复任北非意军司令,但屡战皆北,不久回国。被授予利比亚荣誉总督,但元帅衔被革除。战后于1947年恢复元帅衔。著有《战争艺术的演化》等。 (Umberto II)(1904年~1983年)
萨伏依亲王,一度为意大利国王(1946)。他是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三世(1900-1947年在位)之子。都灵王家军事学院毕业。1931 年起获准将衔,1933 年晋升至上将。意大利参战后,1940 年6 月任西线集团军群司令,指挥所部入侵法国,未获显著战果。1942 年起调任南线集团军群司令,同年晋升元帅。1944 年6月5 日担任摄政王,接管王国大权。1946 年5 月9 日其父逊位后,加冕为国王。同年6 月13 日公民投票废除君主制后退位。萨伏依王朝在意大利的统治至此结束。他和他的家属永久被赶出意大利,而定居在葡萄牙。 (Giovanni Messe)(1883年12月10日~1968年12月19日)
意大利将军、政治家和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过北非德义联军和苏德战争中意大利征俄军的指挥官,是少数善用装甲部队的意大利将领。 乔瓦尼·梅塞出生于意大利普利亚,并在1901年开始从军。他参与了意大利征服利比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冲突中,他为组建和训练精锐步兵部队——勇敢者(Arditi)付出了重要贡献,并以少校的身份指挥第9伞兵突集团在万特佳(Monte Grappa)地区战斗。1923年至1927年间,梅塞成为了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仕从军官,到了1935年,梅塞被任命负责指挥一个特种步兵营和晋升为陆军上校。 1935年9月,梅塞在维农娜(Verona)以准将的身份,被委任指挥一支摩托化旅。而之后因为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表现优秀,梅塞又被晋升至少将和指挥一个意大利装甲师部队。
1939年4月,在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之后,梅塞被任命为乌瓦尔多索杜(Ubaldo Soddu)将军的副手,与他一起管理阿尔巴尼亚,作为副总督。 在1940年末爆发的希意战争中,梅塞指挥一支军进攻希腊,并取得了部份对希腊将军亚历山德罗·帕帕戈斯(Alexander Papagos)的胜利。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意大利军队被迫转入防御,而希腊军队开始展开反击,并攻进部分在意大利控制下的阿尔巴尼亚领地内,直到1941年4月,为了帮助意军和巩固入侵苏联的南翼安全,德军南下进攻希腊,将希军彻底击败。
1942年,纳粹德国和苏联爆发战争,作为轴心国一员的意大利,墨索里尼决定向苏联派遣一支部队支援德国作战,梅塞被委任为意大利征俄军(Corpo di Spedizione Italiano in Russia,简称“CSIR”)的总指挥官。意大利征俄军是一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机动部队,参与了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在该行动前期,约有6万名意大利士兵在俄罗斯南部作战。梅塞从不认为以意大利的军力和补给能力足以应付恶劣环境的东部战线,但在此期间由于战斗表现佳,梅塞获得了德国的骑士铁十字勋章。到了1942年7月,伊塔洛·加里波底(Italo Gariboldi)取代了梅塞的任务,率领军力已大幅增加的意大利征俄军—意大利征俄军团(Armata Italiana in Russia,简称“ARMIR”)。同年9月1日,梅塞离开了俄罗斯。 在苏联作战的意大利军士兵已增加至20万多人,虽然意大利军在苏联战场上作战勇猛,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开始对轴心国反攻;尤其是在土星行动中被自两翼苏军进攻包围的意大利军,受到极大的伤亡,被包围的30000人中只有4000人突破包围网,而苏军枪杀了所有意大利战俘。
1943年2月末,梅塞被指派为德意装甲军(Deutsch-Italienische Panzerarmee)的新指挥官,替代原本的埃尔温·隆美尔。德意装甲军后来被改称为意大利第一军(此时由意大利军和德军比例是三比一),而隆美尔则被派往指挥非洲集团军(Heeresgruppe Afrika)。梅塞在马雷斯防线(Mareth Line)中打了一场防御战,阻挡了英美盟军的攻势,但他的拖延防御战术仍无法抵挡盟军庞大军力且不间断的攻击,梅塞无法使轴心国改变失去北非控制权的结局。 1943年5月12日,梅塞被授予意大利陆军元帅的军衔。而到了5月13日,在德国第5坦克军的崩溃、突尼斯市的失去和在安菲达维尔防线(Enfidaville)中被围困的意大利第1军团,梅塞的军队已无力继续作战,最后向盟军投降。
停战后由于部份意大利人属于保皇派,许多像梅塞一样的意大利军官很快就发现到自己可以重披战袍,当意大利在1943年9月停战后,梅塞担任了意大利联合交战军的总参谋长 ,此军由意大利战俘和盟军的装备所组成,效忠于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他持续在该单位中服务直到战争结束,在1945年退役,结束44年的军事生涯。
乔瓦尼·梅塞元帅死于1968年12月19日,享年85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