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学有:
1、《恋味者》:一代美食教母费雪以自己1912年到1941年三十年间的传奇生活经历为坐标,追寻了一段段关于美食、声色、爱欲和怅惘的回忆,酸甜苦辣,无畏惧陈。轻翘舌尖的绝代美女费雪将对美食的人生体验和战争背景融入了那些逝水年华的追忆之中。故事或温情,或惊悚,或悲情,如烟往事与旧日餐点宛若怀旧老**版呈现,令人久久不忘。
2、《写给牡蛎的情书》:嗜食牡蛎的美食家费雪在书中漫谈牡蛎奇妙的生活、独特的口味和与之相关的种种趣事轶闻。从巴黎的豪华餐厅到日本海边的小摊,从美国的东海岸到中国的广东,舌上字间,这只优雅善变的海洋生物开合隐现,让人欲罢不能。因这岁月催不老的蓬勃食欲和旺盛生命力,实在令人难以抵挡……
3、《循香记》:从远古非洲、中世纪欧洲到中国药食宝典《神农本草经》,兼具美貌与聪慧的当代饮食文学女掌门费雪,纵观五千年,点数着人类饮食史上一连串有趣或严肃的事件,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时空变幻中,诠释着人类吃的本性与惊人的境界。 五千万只蜗牛的饕餮盛宴、可爱的猪小脚趾、飘落的土豆雨、古希腊哲人餐桌旁的妓女……那些跳动在盘盏间的美宴之歌,涌动形形色色的爱与欲,让人唇齿留香,掩书不忘。
4、《达芬奇的秘密厨房》:《达·芬奇的秘密厨房》是2008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戴夫·德威特(Dave Dewitt)。达·芬奇将他对美食的热诚和他在烹饪方面的天才发明都详细记录在了《达·芬奇笔记》中,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他的烹饪技艺、他的饮食哲学、他对于饮酒的建议,以及他的厨用设计和发明。借由全才达·芬奇在烹饪方面的成就,戴夫·德威特拉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的帷幕,将掩映其后的意大利烹饪的壮丽图景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将全面探索公元15至16世纪,意式料理兴盛、发展与变革的全过程,从豪奢的宫廷筵席、别致的皇家御食到农民饭桌上的普通餐食一一囊括。
「白人饭」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欧美白人社会流行的特色工作餐,主要以食材简单、做法随便著称。简单说,就是像白人们糊弄午餐一样,用最潦草的方式简单组装生食,主打一个省事——两根胡萝卜,几片菜叶子,就是一顿低卡减脂主打饿不死的白人饭。或许是过于敷衍,白人饭又得名「维持生命体征餐」。
那“白人饭”究竟是什么新型潮流风向呢?我们去一探究竟。
起初的时候,是有人在自己的社媒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外国白人同事带来公司的午餐。
“不给一屎”的评价高度概括午餐里的两根孤单寂寞的胡萝卜。而与此同时,更多人讲述了他们欧美同事也吃着同样省力的“白人饭”。
但在调侃和怜悯过后,一些职场人开始对白人饭的态度转向积极,因为这类餐食很容易准备,吃完不容易困,还很便宜。
于是乎,这类看上去食之无味、简单敷衍、唯一的用处就是维持生命体征的午餐,却渐渐成了国内年轻社畜们的仿效对象。于是很多网友都在社交平台分享每天的“白人饭”。
有人每天带个小饭盒,装上生的煮鸡蛋和黄瓜蓝莓,再放点即食鸡胸肉,中午到公司加热一下就算午餐了。
有人发明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白人饭”:西红柿配黄瓜
有人带上一个肉包和两节香蕉当午餐,并领悟到了白人饭的精髓:“不饿死就行,不在乎吃什么。午饭吃得少下午不困,虽然不好吃,但很适合打工。”
有网友表示,白人饭的精髓从来不在于吃什么、好不好吃、健不健康,主打的是一种态度:吃,我不在乎,只要不饿死就行。
有人无法理解“白人饭”的流行:如果工作占用了做饭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为什么不出去吃和点外卖呢?
众所周知,现在吃饭越来越贵,一二线城市一顿中式快餐外卖的价格最起码要20出头。要是想多补充点蛋白质,那一餐的开销将轻松超过30块钱。对于大多数打工人来说,这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打工人生活节奏很快,外卖太贵,做饭又没时间,吃饭糊弄学就成为了打工人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平衡法。
没人想一直糊弄下去,但环境太卷了,早饭让给通勤,午饭在工作间隙吃完……
白人饭的流行实际上是年轻人在反抗“996”工作文化,自制“白人饭”的创意照片和视频在网上疯传。虽然一些帖子的标题似乎是在取笑“白人饭”,但大部分人实际上是在说对“白人饭”有多满意,甚至有人提出,少吃碳水化合物有助于专注工作,下午也不困了。
虽然对中国胃很不友好,但我们必须承认,寒酸的白人饭确实起到了降低恩格尔系数、间接增加午休时长的作用。
内卷让努力贬值,人们为了实现价值,最早阉割了睡眠,熬夜早起成了当代年轻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这次“卷人”再次进化,这次他们对胃下狠手了。
总之情况就是这样!失陪了,半碗吃剩的胡萝卜和鹰嘴豆泥正在呼唤我,我得去吃饭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