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华林寺的华林寺大殿

福州华林寺的华林寺大殿

qlxsjsz 2025-04-25 旅游快讯 86 次浏览 0个评论

被誉为国宝的华林寺,位于屏山南麓。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吴越国国王钱镠割据闽浙等地,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佛祖保佑郡境的安宁,拆除闽王宫殿,利用拆下来的材料在屏山南麓修建越山吉祥寺院,内有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等。正殿之后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师殿,都以屏山(越山)为靠背。此后,后人又在附近建造数座禅院,规模宏大。宋高宗曾赐该寺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等并入,华林寺规模更大了,后又增建了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等建筑物。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等。但时至今日,均已无处可寻,仅存大殿。现有殿外的石板甬道、山门、走廊及东西配殿,还有绿化植树,都是在大殿1988年8月修复后完成的。 华林寺大殿1982年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大殿虽经历代重修,但大殿主要构架还是初建时原物。可称得上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研究我国南方木建体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大殿为单檐九脊顶抬梁式木构建筑,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面阔3间(15.84米),进深4间(14.70米)。大殿为八架椽屋,共用18根柱子支撑,其中檐柱14根,内柱4根。14根檐柱柱头由间额、额枋纵横连结,形成外层大方形框架结构。殿内柱子布局采用减柱法,内柱4根,每根高7米,内柱之间,由前后内额、四椽筏纵横连结,形成内层四方框架。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而柱头上更用特别粗大的斗拱承托,梁架斗拱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偷心造,具有唐宋风格。在整个架构中没有用到一颗铁钉。这是华林寺的独特所在。这种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保存完好。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代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 大殿落架大修时,对各主要部位构件取样,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14测定,受测样品普遍达到1200年,最高的达到1400多年。据现存史籍文献的研究及科学的测定,大殿的建造年代确认为964年。若按建筑年代排列,它列在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平顺县的天台庵、大云院,平遥县的镇国寺大殿之后,居全国第七位。前六座建筑均保存在气候干燥的高原地区,华林寺大殿则是长江以南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了。它的建成,比《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史上有里程碑之称的官方典籍还要早近200年;比浙江宁波的保国寺大殿和莆田的元妙观三清殿要早半个世纪左右。经中、日专家学者考证,华林寺大殿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建筑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可见,华林寺又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华林寺大殿1982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款落架重修,新址较原址东偏14.6米,南移8.3米。采用有机化学灌浆等新技术工艺,保存了原构件各种精美造型和特色,整修如旧,并配建附属建筑:山门、东西配殿、回廓及工作室等等。1989年10月全部竣工,耗费人民币144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寺内存有宋代高宗赵构篆书残碑一方,清康熙《华林禅寺香灯碑》、民国《林森纪念堂碑》等。

灼灼闽粤花·福州之旅·三山·三山鼎峙

1、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

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是集峡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场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九天瀑布、青龙瀑布、云天石廊、桫椤神谷景区及单独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区(中国云顶)。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获得4A级风景名胜区荣誉。

2、福州华林寺

福州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

3、林则徐墓

林则徐墓在福州市省军区内,交马鞍村金狮山麓,坐北向南偏东南,面对五凤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为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4.6米,纵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后护坡正中饰一圆形的“寿”字,直径0.82米。封土前竖立一块高1.08米、宽2.55米、厚0.16为的墓碑,一是御赐祭文,一是御赐碑文。

4、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1月,先后进行8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5、乌塔

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净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

百度百科-福州

百度百科-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

百度百科-福州华林寺

灼灼闽粤花·福州之旅·三山·三山鼎峙

福州的山有“二绝”:群翠屏列西北,三山峙于城中。有人概括福州的景色是:“三山鼎峙,两塔耸立,双水环绕,大海东濒”,这三山即于山、乌山和屏山,呈三角立于福州旧城的东南、西南和正北面。其中,屏山曾是越王无诸扼险建都的据点,而于山和乌山在汉代前可能还在江中。清末郭柏苍《葭柎草堂集》记载七城水井说:“相传汉时海舶碇于还珠门外”,还珠门在今福州鼓楼南边,若郭之所记属实,则汉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位于鼓楼南边的于山和乌山,也应是处于江中。

于山在福州市东南,今五一路中段。传说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此登高设宴,故也称“九日山”,今山上仍有九日台遗迹。又传说汉时有何氏兄弟在山上修真炼丹,因而又称“九仙山”。

于山海拔80.5米,其形似鳌,名胜古迹很多,古称“六鳌胜迹,二十四奇景”。一千多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甚至赞美它“自是神仙宅,蓬莱未足夸”。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就曾在于山西麓的定光寺法雨堂读书。

山中的戚公祠,是福州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建。祠厅正中陈列着戚继光的胸像,壁上挂着“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及“平远庆功”四幅画,厅中展出戚继光藏甲处出土的战袍甲片及他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纪效新书》和行军干粮“光饼”等。戚继光是将门之后,十七岁时,承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升任都指挥佥事主管山东防倭军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大举进犯福建,闽中告急。戚继光从浙江任上奉命率军往援,大破贼巢,并乘胜追击,捣毁几处倭巢,斩首数千,使闽越倭寇几尽。又与巡抚谭纶、总兵官俞大猷会兵于平海卫大败倭寇,被擢为总兵官。经过长期转战,终于解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戚继光也因此而深受沿海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福建流传着许多戚继光的传说,如“鼎边糊”、“光饼”、“征东饼”、“思儿亭”、“求卜绿野寺”等。

相传戚家军在连江、长乐、侯官、闽县一带攻克了三十多个寇巢,消灭了一万多名倭兵,使其余寇落船而逃。戚家军到福州后,为不扰百姓,全军止宿在于山上。附近各县及福州百姓箪食壶浆,与省道府县各官一起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酒至三巡,忽闻来报倭酋关田聚残余倭寇四五百攻陷福清县。戚继光断定官府内有倭寇内线,将戚家军行踪暴露。他声称,戚家军远道而来,已疲劳不堪,至少要在此休整三日。席间戚继光进内室更衣,传出话说有事少陪了。众人乐得无拘无束,就直饮至深夜。天亮时,捷报传来,众人才知戚继光借更衣之名,带领六百铁骑出其不意赶到福清,几百倭寇顷刻间全被歼灭。后来,人们就在戚继光驻兵的于山上,盖了一座“戚公祠”。

在戚公祠附近,有平远台、醉石亭、蓬莱阁、补山精舍诸景,错落于苍松翠竹之间,构筑精巧,曲径通幽,富有园林特色。传言当年在平远台庆功时,戚继光曾于酒后来到一石前,石形如榻,乃仰卧其上,不觉沉睡,后人就称此石为“醉石”。1933年重建戚公祠时,在石旁建了“醉石亭”。

万象亭也是于山一胜,亭在半山腰,亭形四方,周围岩石盘立。倚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榕城诸景历历在目。南宋词人辛弃疾曾于重九登九仙山,作《西江月》一词,发出:“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的感叹。

于山上的大士殿,乾隆二年(1737)改建,辛亥革命时革命军的前敌总指挥部设此。1911年11月19日晨五时许,革命军从于山炮击福州的将军衙署,各部队相继按照部署投入战斗,占领了屏山制高点,攻克了主要街道,敌军被迫投降。清军闽浙总督松寿吞金自杀,将军扑寿被杀。于山战役一举光复福州,于山因此成为历史纪念地。

乌山又名乌石山,在福州市西南,与于山东西对峙,海拔60米,山幽林密,岩石嵯峨,古称有三十六奇景,今已不见,只剩放鹤亭及天章台尚有石刻作记。山中的道山亭,为宋代郡守程师孟所建,风光秀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作《道山亭记》,广为传诵。元代 *** 成有《道山亭晚憩》诗,描写此间景色:“平池雨初晴,日暮眷水深。浅霞坠空阔,规月光已沉。惊波跃潜鱼,过影窥翔禽……”

在天章台上观乌山夜景,其趣甚佳,元代诗人萨都剌作《晚上天章台》诗云:“晚凉上乌石,置酒天章台。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风来。豪气吐千丈,朗吟动三台。白露洒仙掌,银河泻金杯。谁识芙蓉仙,飞身在蓬莱。”

乌山主要以摩崖石刻著称,计有百余处。最早的是唐代名书法家李阳冰的般若台记,高约1.5丈,宽6尺,上刻二十四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每字径达1.3尺,是全国现存不多的李阳冰传世题刻之一。惜今已部分损毁,难全其貌。

传说乌山、于山原是一对夫妻。在很久以前,乌龙江龙王的三女儿乌花娘爱上了一个渔郎,二人每晚都在江边渔船上相会谈情,巡视路过此地的玉皇大帝看中了姿色出众的乌花娘,就派二郎神找乌龙江龙王说媒。乌花娘便与渔郎逃走了。二人隐姓埋名,一称于员外,一称乌夫人,流落八闽各地,昼伏夜出,后定居在福州南门小柳村,建屋叫紫霞阁,他们的女儿春桃,也渐渐长大。他们严加看管女儿春桃,不让与世人相见。小柳村有个贫家少年李悌,聪明俊美,能歌善画,听闻春桃美貌盖世,就每日到紫霞阁下唱歌,盼见姑娘一面。一天,春桃伺机拉开窗帘与楼下的李悌相见,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于员外决定让他俩在紫霞阁楼上结亲。婚礼之日,鼓乐声惊动了天廷,玉帝又派二郎神下界打听。二郎神下界后发现乌花娘和春桃,想把春桃抢去献给玉帝。渔郎和乌花娘打不过二郎神,乌花娘和春桃被擒。渔郎和李悌扑上去抱住各自的妻子。母女俩念动真言,施展法术,渔郎和乌花娘变成了一座大山,春桃和李悌变成了大岩石,使二郎神无法拖动。二郎神举起鬼斧把大山劈成了两半,东边的是渔郎化身,就叫“于山”,西边的是乌花娘化身,叫“乌山”。二郎神把那大岩石也劈成两半,变成乌山上的“桃爿李片”岩。

屏山在市北端,以其形如石屏而得名。又因闽越王无诸曾建都于山麓,故又称“越王山”。

屏山高约45米,周围数里,旧称有二十九胜迹,今仅留“剑池”旧迹,为无诸建都处。宋诗人黄裳咏之曰:“人随梦觉几回见,剑色风雷何处觅?惟有越王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

山南麓的华林寺在国内颇负盛名,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原名叫“越山吉祥禅院”,明正德年间(1506)更名为华林寺。据载,创建时规模很大,“西廊有转轮经藏,东廊有文昌阁、普陀岩,正殿之后为法堂,法堂西为祖师殿”,今皆已废。现存殿宇多系清代重修,其建筑风格亦为之改变,成为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八间。大殿天棚上绘有几十幅鸟形及类龙图案,只有大雄宝殿的主要构架还保持宋代建筑特征。目前我国南方现存的宋代木结构寺庙建筑已不多,因而华林寺大殿这种古建筑就显得十分珍贵,对研究古建筑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福州华林寺的华林寺大殿

转载请注明来自青龙峡旅游信息网,本文标题:《福州华林寺的华林寺大殿》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